第15章 中國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12)(2 / 3)

隨著鮮卑人所建的北魏王朝漢化程度的加深,他們也漸漸與中原人民融合在一起。至公元596年,他們也像其他鮮卑人一樣,把自己的鮮卑姓氏改為漢族姓氏“丘”。這樣,丘姓中又有了兩個來源。

此外,丘姓還有一些人出自烏桓族中。

在古代,邱姓原作“丘”姓,後來寫作“邱”,是因為清朝雍正皇帝為避孔子名諱(孔丘)而下令改寫的。

邱姓得姓以後,曆史上形成了吳興、河南、扶風三大郡望,此後便以三個郡望為核心繁衍發展。漢朝年間,丘姓中出了位少年才子丘訴,至唐代,又出了位大詩人丘為。元朝,丘姓中有道教領袖丘處機。明代,有名臣丘氵睿。清朝,有台灣抗日名將、詩人丘逢甲。當代有戰鬥英雄邱少雲、政治名人邱會作等人。

邱姓人今天已遍布國內外的許多地方。在大陸,以人口多寡計算,邱姓還是百家大姓中排名第77位的著名姓氏。

秦姓

秦姓發源於今甘肅天水一帶,是一個由封地名稱而來的姓氏。相傳,周孝王時,有位名為非子的人善於飼養良馬,曾奉命在桃林(今陝西華縣一帶)為周孝王養馬,後來因功被分封於秦穀(今天水西南),他的後代便在秦穀一帶發展。數傳至秦莊公時,由秦穀東遷大丘(今陝西興平東南)。秦莊公以後,非子的後代又有多次遷徙,直到秦孝公時才在鹹陽(今屬陝西)定居下來。非子本姓嬴,由於後人長期遷徙不定,每遷一處,都有一些人留居下來。這些留下來的人有些遵從祖先的習慣而姓嬴,有些則改用封地之名“秦”為姓氏。特別是到戰國時期,由於非子的後代已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秦國,而秦國又在秦始皇等人的帶領下滅掉了其他割據國家,建立了統一的秦朝,因此,其原來的封邑名稱“秦”又演變為國家名稱“秦”,加上這一名稱的影響力又遠遠超過其原有姓氏“嬴”,所以,當秦朝建立和滅亡以後,大批的非子後代便改姓了秦。

相傳,秦姓始祖非子原是黃帝孫顓頊的後代。顓頊有孫名女修,生大業,大業生伯益。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賜以嬴姓。後來,伯益生大廉,大廉裔孫曰蜚廉。蜚廉生惡來,惡來裔孫大駱,周穆王時被封於犬丘(今陝西興平)。他的兒子中,便有一位是秦姓始祖非子。

秦姓除上述一支外,又有一些人是西周王族的後代。史稱,周文王有子名姬旦,在周成王時,有子伯禽被封於魯,建魯國。後來,伯禽的裔孫中有人在魯國擔任大夫之職,被封於秦邑(今河南範縣舊城南)。此後,也以封邑“秦”為姓氏。

秦姓在得姓以後,相繼在天水、太原等地發展成為望族,習慣上稱為秦姓天水或太原望。漢朝時,秦姓有佛學家秦景憲、詩人秦嘉。唐代,有名將秦瓊。宋朝,有宰相秦檜、詞人秦觀、數學家秦九韶。元朝,有戲曲家秦簡天。明代,有女豪傑秦良玉。清朝,有名臣秦蕙田。

近代,有農民英雄秦日綱、改革家秦力山。當代,有革命家秦邦憲(博古)等。

秦姓人員較多,分布較廣,今天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78位。

江姓

江姓出自古老的嬴姓,相傳是大禹時賢臣伯益的後代。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江(今河南正陽一帶),建江國,子孫世襲江國爵位。周朝時,江國及附近的一些小國由於地處淮河流域,又不與周王朝王室同源,被當作“淮夷”看待。加上淮水經常泛濫,淹沒江國大片領土,使江國時常受水患的困撓,因此沒能強盛起來。在列強爭霸時,江國民弱國小,受一些大國的操縱,特別是江國南部的強鄰楚國經常對江國領土虎視眈眈。至公元前623年,楚國派息公子朱率師圍江,江國無力抵抗,滅亡。此後,江國淪為楚國的一個城邑,國人大部分東移、北遷,為不忘故國,便以國名“江”為姓氏。

江姓得姓後,有一支江姓人在江貞的率領下北遷濟水流域,後來,朝廷在這裏設置了濟陽郡,他們也落籍為民,稱“濟陽江氏”。另外,還有一支江姓人沿淮河東遷,到達今河南淮陽一帶,留居下來,稱“淮陽江氏”。至宋朝時,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子6人,並讓他們各姓一姓。其中第二子翁處恭分得“江”姓,他及子孫都改姓江。由於這支翁姓人被一分為六,有“六桂聯芳”之意,翁處恭及其子孫又被稱為江姓“六桂堂”。

江姓發源於江國,亡國後,當地在很長一段時期都沒有江姓人居住。直到清朝初年,才有江文、江榜兄弟自湖北麻城遷回,定居在原江國故地,亦即今河南正陽縣塗店鄉江灣。後來,這支江姓人的發展十分迅速,並且有三支從這裏分衍出去。其中一支遷居今河南羅山縣子路鄉江老墳山,另一支遷居正陽縣蘭青鄉江店,還有一支遷居江灣西北35公裏的大、小江莊。今天,僅在江灣一地,江姓就有1000多人,而正陽縣有江姓3000多人。江姓正以其人口眾多,成為正陽大姓之一。

從全國來看,江姓是當代第79大姓,曆史上名人輩出。如:南朝人江淹以文章著稱於世,江革以不阿權貴而青史留名;江總仕曆梁、陳、隋三朝,向稱三朝元老;江學攵美名蓋世,人慕其大家風範。至宋代,江參以《千裏江山圖》而成為畫壇名家。清朝,江聲、江永、江沅、江藩皆學界碩儒。當代,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更是江姓有史以來地位最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