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中國各大姓氏起源及主要人物(12)(3 / 3)

史姓

上古的時候,黃帝有位史臣名為倉頡,相傳他生有四隻眼,善於觀察,見人們用結繩記事相當繁瑣,便發明了文字。他的後代,為了紀念祖先的功德,便以他的官名“史”為姓氏。

西周初年,有位名為尹佚的人受命觀察天文、製訂曆法並記錄周王的一言一行和天下發生的重大事件,當時稱他這種官職為太史,他又被稱為太史尹佚。由於他蒞官嚴正,忠於職守,被世人尊為楷模,他也因此而得以終身擔任這一官職。他去世以後,子孫世襲了這一官位,同時以官名為姓氏,姓史。

上述兩支是當今史姓的兩大來源。除此而外,史姓又有五個來源:一、出自周代諸侯國中的史姓人之後。史載,當時的晉國有史黯,秦國有史顆,衛國有史狗等,他們的後代都以史為姓;二、隋朝時,西域康居國的旁支有史國,史國中有人以國名為姓;三、唐代,少數民族中有姓阿史那氏者,後來遵從漢族人的習慣,改姓史;四、唐朝時,突厥人中有史姓,如“安史之亂”中的史思明、史朝義等人都是突厥人;五、漢魏時期,西域一帶有史國(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南)後來史國人東遷,與漢族人交錯雜居,受漢族人民的影響,也姓史。北齊時有位名為史醜多的人,其先就出自西域史國。

史姓人在得姓以後,主要在中原和關隴地區發展,並形成了京兆(今陝西西安)、武昌(今湖北鄂城)兩大著名郡望。大約在隋唐以後,史姓又在兩郡望的基礎上繼續分衍、發展、遷徙,到達全國甚至海外的許多地方。如今,僅在大陸地區,史姓人口就有數萬,排在百家大姓的第80位。

在曆史上,史姓也不泛名人。如漢朝的名臣史晨、史茅、史崇,北周名將史文忻、史雄,唐代名將史大奈、史青,宋朝名臣史容、史吉、史彌遠、詞人史達祖、教育家史次泰,元代名將史天祥,明朝名將史可法、名臣史維堡、史永安、史安、史萬裏,清朝名臣史大成、史成,以及當代婦女活動家史良、藝術家史東山、實業家史量才等,都是較有影響的史姓名人。

顧姓

顧姓是由封地名稱而來的姓氏。夏朝時,昆吾氏的子孫被封於顧國(今河南範縣東南),世代留居於顧。直到商朝初年,顧國被商湯滅掉,顧國的王族便以國名“顧”為姓氏。

春秋時期,在今浙江一帶有一個越國,越國國王勾踐是一個著名的君主。在他當政初年,越國一度被吳國滅掉,他為了昭雪亡國之恨,通過“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反敗為勝,滅掉了吳國。後來,越國又立國一百多年,直到公元前306年才亡於楚。此後,楚又亡於秦,秦又亡於漢。漢朝初年,為了尊古敬賢,封越王勾踐的7世孫姒搖於東甌(今浙江溫州一帶),姒搖又別封自己的兒子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稱顧餘侯。顧餘侯的子孫,後來便以封地名稱“顧”為姓氏。

上述兩支顧姓,一支起源於北方,另一支起源於南方,後人為了便於區分,便稱源於北方的顧姓為“北顧”,源於南方的顧姓“南顧”。至今,顧姓人在論及淵源時,仍有“北顧”、“南顧”之分。

顧姓得姓以後,“北顧”發展不及“南顧”。據《天台顧氏先德碑》載,“南顧”得姓後不久就成為會稽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三姓合稱為會稽四姓。至南朝梁代,這支顧姓人中的顧歡是著名征士,子孫後遷金華(今屬浙江),又由金華遷居天台(今屬浙江),發展成為強宗大姓。當地的一些山水地名,如顧儒嶺、歡溪等,許多都是由他而來的。

由於顧姓主要發源和發展於會稽,所以在曆史上,會稽也被當作顧姓人的著名郡望之一。此外,這支顧姓中後來又有人西遷武陵(今湖南常德),並在當地迅猛發展,武陵也因此被尊為顧姓的另一大郡望。如今,顧姓已經是一個分布較廣、人口較多,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81位的中華大姓。

至於顧姓名人,曆史上也是代有所出。其中影響較大者,有三國時孫吳宰相顧雍、東晉畫家顧愷之、南朝學者顧野王、唐朝畫家顧生、宋朝畫家顧大中、顧亮、顧洪祝、明代名臣顧章誌、顧璘、清代思想家顧炎武、學者顧祖禹、女詞人顧太清、當代史學家顧頡剛、女省長顧秀蓮等人。

侯姓

侯姓來源不一,支派眾多。其中最為主要的一支,相傳出自姬姓,是晉哀侯和晉緡侯的後代。公元前678年,晉國發生了一場爭奪權勢的鬥爭,在位的晉緡侯被曲沃武公攻殺,子孫出奔別國,為紀念祖先,他們便以原來的爵位“侯”為姓氏。

相傳,黃帝時的史官倉頡本姓侯罔,倉頡的後代由複姓簡化為單姓,姓侯。

夏朝時,有一位出身王族的人被分封於侯(今址不詳),建諸侯國。後來,這位諸侯王的後代也姓侯。

春秋時,位於中原腹地的鄭國有位共叔段,因為蒞宦有功,子孫被鄭莊公賜以侯姓。如侯宣多、侯羽等人,都是共叔段的後代。

北朝年間,入居中原的鮮卑人中有古口引氏、侯奴氏、渴侯氏、俟伏侯氏等,後來在改姓漢姓運動中,都被改為侯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