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兵書中用兵“貴知變”、“不以冥冥決事”的思想,這在宋代軍事史上是難能可貴的,書中還注重人在戰爭中的決定作用,主張“兵家用人,貴隨其長短用之”,注重軍隊的軍事訓練,認為並沒有膽怯的士兵和疲惰的戰馬,出現上述情況隻能是訓練不嚴而造成的。
宋代軍隊裝備的遠射兵器,仍然以弓和弩為主。
《武經總要》中記錄的弓製有4種,即黃樺弓、黑漆弓、白樺弓和麻背弓,從圖像看都是複合弓。軍中配備的箭共有7種,為點鋼箭、鐵骨麗錐箭、木摸頭箭、火箭、鳥龍鐵脊箭、鳴髂箭和鳴鈴飛號箭,其中木撰頭箭是訓練用箭,鳴髓箭和鳴鈴飛號箭是信號箭,火箭是火攻用箭。
宋代不同時期官造的各類箭也隨時有改變,例如到了熙寧七年(1074年)時,“始造箭曰狼牙,曰鴨嘴,曰出尖四楞,曰一插刃鑿子,凡四種推行之。這4種箭主要因箭鏈的式樣不同而得名。
《武經總要》中記錄的弩有6種,是黑漆弩、雌黃樺梢弩、白樺弩、黃樺弩、跳鐙弩和木弩。前4種弩是強弩,由兵士腳踏張弩;後2種弩較小,兵士用臂力即可張弩。為弩而裝備的弩箭有5種,即點鋼、三停、木羽、飛羽和璞頭。三停和木羽用木材製箭杆和箭羽,一般是射中人後,杆斷傲留,堅牢而不可拔。
三停箭是一種短杆短羽的短箭,射中人之後同樣難以拔出。宋代比較大量地使用木羽的弩箭,如《宋史·兵誌》記載成平元年(998年)石歸宋製的木羽弩箭,“箭裁尺餘而所激甚遠,中鏈甲則幹去而鏈存,牢不可拔。”為了解決張弩費力費時,影響發射速度的問題,當時還采取將部隊分為“發弩人”、“進弩人”的辦法,張弩者專張弩,張好弩交發弩人射擊,分排列陣,而達到“陣中張之,陣外射之,張而複入,而弩不絕聲”。以上介紹的弓和弩,在戰鬥中靠兵士個人的力量發射,便於步兵行軍野戰,是軍隊普遍裝備的兵器。
宋代軍隊中裝備的主要格鬥兵器大致分兩大類,一類是長柄格鬥兵器,包括以傳統的長柄兵器槍和刀為主以及北宋時期新出現的兵器,主要有各種棒類以及骨朵等。另一類是短柄格鬥兵器,主要是刀劍仍不占重要地位,同時出現了鞭、銅等砸擊用的短柄兵器。《武經總要》中記錄的刀有8種,除1種是短柄手刀外,其餘7種刀是掉刀、屈刀、掩月恨、戟刀、眉尖刀、風嘴刀和筆刀。手刀柄短刃口弧曲,刀頭較寬,厚脊薄刃,堅重而有力,比漢代的環首直,鐵刀更適合劈砍戰鬥。其他7種名目的刀都安裝有長柄長柄刀也可泛稱為陌刀,它們中有直刀尖鋒的掉刀,類似偃月狀的掩月刀以及鳳嘴刀、屈刀、筆刀,眉尖刀刀頭不寬,呈尖狀翹起。宋代的長柄刀對後代刀兵器影響很大,直到明清的大刀還承襲著宋代的樣式。《武經總要》中記錄的槍有9種名目,為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鳥頸槍、頸槌、錐槍、梭槍、褪槍和大寧筆槍。這9種槍都安有長木杆,上裝刃,下裝鱒。宋代步兵和騎兵使用的槍有所不同,騎兵配備的槍在槍首側麵加有雙倒鉤、單倒鉤或在槍杆上裝環,稱為“環子槍”。步兵配備的槍多是象素木槍,鳥頸槍等。另外還有刃部呈四棱形狀,槍尖是不易折斷的錐槍。槌槍是軍隊在訓練時為避免誤傷而用的兵器,槍的前端不裝刃,而是安裝一個木質的圓球。梭槍是一種值得注意的兵器,槍的柄比較短,是北宋從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傳來的,梭槍和盾牌配合使用,兵士一手舉著盾牌保護自己,一手拿著梭槍即可用於同敵方紮刺,又可以用於投擲,以殺傷十步以外的敵人。當時這種可以投擲的槍,又可以叫標槍。
《武經總要》中記錄專門用來砸擊敵人的兵器主要是各類棒及骨朵和鐵鏈夾棒,其中最常用的是棒類。
宋代的棒,又可稱“棍”、“杆”或“杆”。一般都是選用質地堅硬,不易變形,形體又直的木材製造然後經烤、煨。打磨等加工處理氣。《武經總要》中記錄了7種,為訶棒、鉤棒、扞棒、白棒、柞棒、抓子棒和狼牙棒。常用的有杆棒、白棒,一般長1-5米左有。為了增強棍棒的拚殺力,又在棍棒的端頭加裝各種堅硬物,這樣就形成不同形製的棒。如在棒的一端加設鐵鏈。鏈上再連一根較短的鐵棒叫鐵連夾棒,類似的還有雙鐵鞭,即後世俗稱為“三截棍”的兵器。
在一端粗一端細的木棒表麵包纏上鐵皮就是訶梨棒。
在棍棒的一頭安上粗大的橢圓形木棒,外麵用厚鐵皮緊包纏起來,再附加許多又長又尖的鐵釘,叫狼牙棒。
在棍棒的兩端各安裝一個釘滿刺釘的棒頭,打仗時握住中間,用兩頭打擊敵人,叫杵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