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弓床子弩使用的弩箭更大,箭上有粗實的箭杆和鐵製的箭羽,前端裝著巨大的三棱刃鐵鏈,它的大小和兵士使用的長槍差不多,所以3/叫“一槍三劍箭”,它還有另一個名稱叫“踏撅箭”。那是因為它有一種特殊的功能,即在攻城的戰鬥中,攻城的一方安裝好了一止匕巨大的三弓床子弩,但是並不是把它們瞄準守城的敵方兵士卻是不停地朝城牆射擊。弩箭的威力雖然不小,若要想以此來摧垮堅固的城牆,當然是蚍蜉撼樹。那麼這又是出於什麼目的呢?射手們一次又一次地費力推動絞車,張開強弩,弩箭一支又一支地飛向城牆。弩箭的前端插入牆內,隻有半截粗實的箭杆和尾羽露在牆外麵。從牆腳到牆頭,每隔幾尺就插著一支巨箭,所有的強弩轉向城頭的敵人猛射,並夾雜著拋石的大袍發射的石彈,城牆的護衛者受到這突然的打擊而陷入混亂之中,也正在這時候,城下的進攻者發起衝鋒,戰士們衝到城下,而那些依次射插在牆上的巨大的箭杆就成了進攻者攀登的踏橛,戰士們踩蹬著它們迅速地登上城牆,城池便被攻陷了。於是這種巨大的弩箭又稱為“踏橛箭”。
冷兵器集成
唐代晚期至北宋時期,古代冷兵器得以發展。這時火藥已經用於製造兵器和原始火器,因此正處於中國古代兵器發展的大轉折的時期,恰在此時北宋王朝官方主持編修了《武經總要》一書,它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的一部附有圖像的古代兵器史料。由於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宋代兵器資料較少,因此《武經總要》中的圖像就成為了解宋代兵器形象的重要資料。書中全麵總結了漢唐以來傳統的冷兵器的生產、裝備部隊兵器的類型和新發展的兵器及裝備。
960年,北周的殿前都檢點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從而成為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撒靠掌握禁軍發跡,靠兵變的手段奪取了政權,他深知掌握軍權的重要性,做了皇帝以後,一方麵設法解除了擁戴他稱帝諸將的兵權;另一方麵加強了由朝廷對國家主力軍禁軍的直接控製,改變了唐代以來地方藩鎮割據的局麵。鞏固了宋王朝的統治。同時加強了國家對兵器製造業的集中管理,除了加強控製地方各州的兵器生產以外,特別注重在首都建立大規模的兵器生產作坊,設立了南、北作坊和弓弩院。南、北兩個作坊設在首汴粱(開封)的興國坊,主要製造刀、槍等兵器和各種鎧甲。弓弩院專門負責遠射兵器的生產,製造各類勁弩和弓箭。在南、北作坊以下,分為51“作”,分工細致,每作專門負責製造一類產品,如“鐵甲作”、“馬甲作”等等。當時南、北作坊的工匠數量多達七八千人。特別是北宋建立初期,為了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宋太祖趙匡胤很重視軍事裝備的生產,開寶八年(975年)時,他每隔十天便親自核查一次各種兵器的質量,因而使得北宋初年軍械產量和質量均有提高。當時南、北作坊每年製作的兵器多達3萬餘件,弓弩院每年製作的兵器也超過千件。北宋軍隊實行統一領導和軍備生產實行集中管理,正是宋仁宗時編纂《武經總要》的基礎,使該書成為集北宋以前古代兵器之大成的兵器百科全書。
《武經總要》在慶曆四年(1044年)經宋仁宗核定出版,全書共40卷,分前後兩集,每集20卷。前集的20卷記述了宋代的軍事製度。其中包括選將用兵、教育訓練、部隊編製、行軍宿營、古今陣法、通信偵察、城池攻防、火攻水戰、兵器裝備等特別對營陣、兵器、器械部分,都配有詳細的插圖,這些繪製精致的圖像,為我們認識和研究當時各種兵器的具體形象和兵器裝備情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後集20卷輯錄有曆代用兵的故事,並且保存了許多古代戰例資料,對曆代的重大戰役和用兵得失做了分析。
《武經總要》詳盡介紹了北宋時期軍隊使用的各種冷兵器、火器、戰船等器械,並附有大量的兵器和營降方麵的圖像,其中第10卷至第13卷中的《攻城法》、《水攻》、《水戰》、《守城》等諸攻戰篇,不但記錄了與這幾種戰法有關的兵器裝備,還記述了防禦工事和戰艦的情況。在第13卷《器圖》中,集中了當時軍隊的各種兵器裝備,每一件兵器都有清晰的插圖,僅第10卷至第13卷中就附有各式插圖250幅以上,圖旁都注有器物的名稱和使用的方法,是研究我國古代兵器史的極為重要的資料。
北宋的軍隊以步兵為主力,在《武經總要》記錄的各種兵器也是以步兵的兵器為重點。此外,從《武經總要》中還可以看出以下兩點:第一,宋代的兵器繼承了漢代以來的傳統,因此,《武經總要》中描述的許多兵器類型,都能夠清楚地看出它們從漢代以後,經過唐、五代的發展變化,由這部書作了總結後,又影響到北宋以後的兵器類型。第二,自五代以來,軍中兵器吸收了不少北部和西部少數民族的精良兵器。
如《器圖》中的“鐵鏈夾棒”,《武經總要》中明白記載是從“西戎”學來的,是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用來攻擊宋代步兵的兵器,被北宋的部隊吸收過來,經過改造,成為適用的兵器。除兵器裝備以外,還反映出宋仁宗時軍事思想的某些積極變化。例如重視《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