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漢字文化(4)(1 / 3)

1954年出版的《新華字典》對舊部首係統作了改革。凡一個字的幾個組成部分都具備部首資格的,實行多開門的辦法。如“刖”屬“月”部,也屬“刂”部,部首不變形。另立“刂”部,不屬“月”部。為適應漢字簡化的新情況,一部分部首另立簡化部首,如“鳥”另立“鳥”部。

1964年,由文化部、教育部、文改會和語言研究所聯合組織的查字法整理工作組製定了一個新的《部首查字法》(草案)。這個草案對舊部首作了刪、合、分、改、增五個方麵的調整,部首定為250部。確立“依據字形定部”的原則,取上、下、左、右、外、左上角等部位作部首。部首位置固定。除按部首排列外,輔以筆畫筆形的編排。

1962年修訂的《新華字典》設191個部首,1972年再次修訂的《新華字典》改為189部。1978年《現代漢語詞典》也是189部。1979年新版《辭海》設250部。

1983年7月,文改會和文化部出版局聯合主持下,建立了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漢語大字典編纂處、語言研究所詞典室人員組成的統一漢字部首排檢法工作組。這個工作組擬訂的《統一漢字部首排檢法草案》,選用了201個部首。

根據以上字書、辭書統計,除相同的部首以外,至今出現過的部首共有597個,其中比較常用的有200個左右。

異體字的形成

異體字指音義全同而形體筆畫不同的字,包括古體、或體、帖體、俗體等。多由於時代、地域的不同形成用不同形體代表同一個詞(字)。

異體字的形成不外乎下列幾種情況:

1.造字方法不同而形成的異體字。如“鬲”與“隔”,分別用象形與形聲的方法造字形成異體字。如“謨”與“淚”、“損”與“婦”、“擻”與“嶽”,分別用形聲與會意的方法造字形成異體字。後者是較為常見的情況。

2.彤聲字改換意符、聲符形成異體字。①改換意義相近的意符。如“禱”與“絝”、“歌”與“謂”、“詠”與“誅”等。

②改換聲音相同、相近的聲符。如“煙”與“堙”、“蚓”與“螭”、“線”與“綜”。

聲符、意符都改換。如“晴”與“姓”、“村”與“嘟”等。

3.變換各個偏旁的位置。大多為形聲字的意符和聲符改換位置,有時由於位置不同寫法也有變化。如“鵝”與“蛾”、“鷲”,“葷”與“群”。

“薤”與“榛”。“慚”與“恕”。

因為形聲字在漢字中占絕對多數,所以異體字的形成大多與形聲字有關。

另外異體字的形成還與簡化筆畫、改變字形結構、通借等有關。

漢字在國外

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數千年來,她對中國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對世界文明也有巨大影響。除我國大陸、台灣省、香港和澳門使用漢字外,漢字還是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國的通用文字,也是聯合國組織的書麵文字之一。

新加坡在新加坡,華裔居民占人口的3/4,漢字是官方文字之一。

據史籍記載,遠在兩千年前,漢字即傳入了日本。早期的日文作品都是用漢字寫成的。漢字在日文中的重要作用,是假名所不能代替的;但同一個漢字,中日文的意思可能不一樣。現在日文中使用的漢字為1926個。

韓國在韓國,使用諺文和漢字混合的漢字。當局於1961年公布的《常用漢字表》收1300漢字,1972年又規定了中學生教學用漢字收1781個。此外,馬來西亞以及美國等國的華人社會也通行漢字,並出版中文報刊。

自從我國先後兩次公布推廣簡化漢字方案以來,簡化漢字的字數已逆2238個。一些使用漢字的國家和地區已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我國公布的簡以字。

新加坡先後三次公布或修訂簡體字總表;現收入的簡體字2238個與我國的簡化字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