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海同誌詩歌印象
秦中吟
國慶節前夕,我在新居養病期間,進海同誌通過辦公室打來電話,說有事要與我商量,並約定時間見麵。次日我即赴約,在詩詞學會辦公室相見,寒暄之後,他拿出打印好擬出版的詩集初稿,讓我寫幾句話。進海是我尊敬的同誌,我欣然應諾,並謝謝他對我的信任。
進海同誌的《春泥集》近300首,大部分是舊體詩,少部分是新體詩,還有少量歌詞。讀後總的印象是一些篇章藝術上雖不太成熟,但卻清新質樸,是作者人生路上進行藝術探索的軌跡,記錄的是心靈的裏程,傳達的是春天的訊息。
進海同誌出生在陝西渭北農村,中學畢業後在小學任教。之後心懷報國大誌,投軍從戎,參軍駐防寧夏。20世紀70年代末,已是部隊團司令部參謀的他考入寧夏大學中文係,畢業後,仍回到部隊工作。我國百萬大裁軍,他轉業離開部隊,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工作了十年後,調到我的家鄉銀北石嘴山市委任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我們首次相識是在石嘴山市文聯舉辦的長篇小說《金羊毛》作品研討會上,他的總結發言客觀、公正,態度謙虛,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約五六年後,他被調到寧夏師範學院任書記、院長,幾年後,又被調到寧夏社會科學院任院長。工作所到之處,口碑都很好。2009年,寧夏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成立,聘請他為顧問。
2010年,全國第九屆毛澤東詩詞研討會在寧夏召開,他作為協辦單位的負責人應邀參加,並給予會議有力的支持。以前我隻知道他是社會科學工作者,從那時起,我才知道他還是位詩人,已從事業餘詩詞創作多年。
進海的詩歌題材和體裁都相當廣泛,主題積極。他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直到現在筆耕不輟,創作內容與時俱進,與社會發展步調一致,一直走在“二為”方向、“雙百”方針、主旋律與多樣化統一的軌道上。具體地說,關注時代、關注民生、關注社會現實,以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西部大開發、寧夏生態建設為主,也寫出差到外省區以至國外考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無論是登山還是閱海,總豪情滿懷,浮想聯翩。部分作品也寫友情、愛情,探幽名勝古跡,品評曆史人物,既富有真情,也頗見思想深度,表現出他豐富的人文知識。形式上有古風、近體詩律、絕句,少量的新體詩,個別還有六言體,詩的十八般武藝都有探索,成績頗為顯著。新體詩寫得尤為漂亮,幾首寫愛情的詩含蓄、凝練,結構引人入勝,是詩集中的佼佼者。但大量的古體詩尤其是近體詩,平仄、對仗、音韻等格律方麵差些,有些詞句缺乏嚴格推敲,尚不能準確達意,但探索的方向是對的,精神也是可嘉的。當然,作為新古詩也不失為探索,但語言上還必須下功夫。要寫格律詩詞還是應該合規中矩為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隻有出乎其內,才可出乎其外地突破創新。
進海詩的探索啟示我們:作為邏輯思維的社會科學和形象思維的文學創作,雖特點不同,但非井水不犯河水,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完全可以交融互補,豐富其想象,也可提高各自的素質。在這方麵,毛澤東、郭沫若都為我們樹立了榜樣。進海作為地方社會科學院的領導,在推動理論研究的同時,運用形象思維,寫些詩詞是有積極作用的,絕不能視為不務正業。另一方麵,說明進海同誌有著豐富的文史哲等人文學科的知識,這也增添了詩的思想性、趣味性、可讀性。總之,進海作為黨的領導幹部,在詩詞創作方麵的探索是有益的,也是有成就的。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加強民族文化建設,是文化強國,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部分。寧夏社會科學院尤其要加強詩詞方麵的研究,這對弘揚祖國的優良傳統文化,是大有好處的。進海同誌在此帶了個好頭。
是為序。
2012年9月26日養病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