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後記(1 / 1)

我很喜歡中國的古典詩詞曲賦,特別是唐詩和宋詞,但我卻不會作詩填詞,尤其對詩的格律、平仄、對仗、押韻和詞牌等可謂是沒有多少了解和研究,總感覺這些東西很深奧,不易掌握。記得小時候看書讀報,毛主席講過,寫詩大體押韻就可以了,不必受格律的束縛,隻要意境好、主題思想好就行了。可能是受此影響,對古詩詞的格律就更加不學習研究了,平時讀詩詞隻覺得朗朗上口,優美無比,沒有探究這種優美的背後嚴格的格律、平仄和對仗。所以到現在,未曾補上這一課,即使後來讀大學中文係,也沒有重視起來。這就成了我的一大缺陷,也是一個遺憾。

沒有詩詞格律的訓練基礎,作詩填詞自然就沒有章法,沒有規矩。我的所謂的“詩詞”,就容易成了不講究格律、平仄、對仗,甚至連押韻都談不上的順口溜,從嚴格意義上講,這些都不能叫做格律詩。所以秦中吟老先生在評我的詩時說“格律差”,是十分準確的。我寫詩之初並不是為了發表,也沒打算公之於世。這些詩是我在生活工作之中的偶感所得,我把它記載在日記中,隻作為人生的記錄而已。最近偶爾翻翻這些詩,感到有一些還真是有感而發,反映了這個時代和社會變化的一些痕跡,能從一個“小我”反映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於是我鼓足勇氣把這些詩送給了我國詩詞界的泰鬥秦中吟先生,請他指教。他給了我鼓勵,認為還有些意義,鼓勵我出版並為我作了序,這才為我出版這些詩下了最後的決心。

言為心聲,詩為心畫。我的詩都是反映我心中的“小我”情懷,大部分是感遇身世之得,憤世嫉俗之懷,點點滴滴,履痕處處,興許可以以小見大,也算是對社會的一點貢獻。

張進海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