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老人與家庭、家族和社會的關係(2 / 3)

鄆州須城縣楊村民張誠者,其家自綰至誠六代同居,凡一百一十七口,內外無閑言,衣裳無常主。旦日,家長坐堂上,率子弟而分職事,罔不祗勤。張氏世無冠冕者,不讀書,耕田為世,無蓄積,歲給一歲,而能人人孝悌友順。六世,凡二百年,百餘口,無一日少異,亦可尚也。(王辟之《澠水燕談錄》)

在封建社會裏六代共世,二百餘口人共食,家境並不寬裕,僅靠種田度日,一年收入隻能維持當年所需,可是家中人人友愛,個個孝順,實在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在如此龐大而複雜的家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那個年尊望重的家長。他的組織能力、運籌安排方式及權威竟是那樣的得體,因而受到家庭裏所有成員的尊敬和擁戴。這至少表明以下事實:首先,在封建社會製度裏,家長製已深入人心。在家長製形成的漫長曆史過程中積澱了人們對年長者的尊敬與愛戴。這樣,家庭裏的家長、家族裏的族長,因其年高望重,自然成為家庭、家族裏的核心,顯示了巨大的凝聚力。其次,在商品經濟極不發達的中國封建社會裏,人心是何等的淳厚善良,易於統治。人們除了最根本的衣食生存要求之外,似無更多的奢望。另外,這樣六代同堂的例子,也表明中國古代社會人的生命不是很長的。假如每代人以最保守的二十年作為依據來推算,六代人則最高一輩超過百歲是可以肯定的。像這樣六代同世,在中國古代社會裏還是極罕見的。但是確非絕無僅有。在唐代高宗時期,還有比張誠家更典型的事例。《資治通鑒》卷二〇一載高宗麟德二年(665):“壽張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齊、隋、唐皆旌表其門。上(指高宗)過壽張,幸其宅,問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上善之,賜以縑帛。”

如果說六代同世已屬罕見,則張公藝的九代共世恐怕是中國曆史上僅有者了。張公藝在回答高宗問他用什麼辦法把九代人聚居於一處時所書的百多個“忍”字,確實包含著深切的體會。這忍字既是為人處世中絕對少不了的哲學道理,可也飽含著老人的辛酸與血淚。它反映了封建大家庭裏複雜的人際關係和難以平衡的相互矛盾。當然,這則事例也表明那個時代各個階層對年長者的尊重、愛戴、順從和孝敬。如果沒有對老年人的尊重,九世同堂是無論如何都維持不下去的。透過所謂六世、九世同堂所呈現出的和諧、友悌、孝順的表麵,人們不難感受到封建大家庭內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和種種矛盾衝突。這既體現了在封建大家庭裏老年人的特殊意義與重要作用、崇高的威望與凝聚力,又揭示了長輩對晚輩的絕對權威與壓抑。

最具有典型意義的,莫過於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描寫的賈府。這是一個集貴族、官僚、地主為一體的“鍾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的龐大家族,它的最高權力的象征正是賈府的太夫人,八十多歲的史太君。這個封建大家族按照年齡、輩分以及血緣關係的親疏分為許多複雜的等級。作者曹雪芹在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中,對這種家族內部的等級關係作了生動的描寫。先看祭祀宗祠時的情景:

眾人圍隨著賈母至正堂上,影前錦幔高掛,彩屏張護,香燭輝煌。上麵正居中懸著寧榮二祖遺像,皆是披蟒腰玉;兩邊還有幾軸列祖遺影。賈荇賈芷等從內儀門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檻外方是賈敬賈赦,檻內是各女眷。眾家人小廝皆在儀門之外。每一道菜至,傳至儀門,賈荇賈芷等便接了,按次傳到階上賈敬手中。賈蓉係長房長孫,獨他隨女眷在檻內。每賈敬捧菜至,傳於賈蓉,賈蓉便傳於他妻子,又傳於鳳姐尤氏諸人,直傳於供桌前,方傳於王夫人。王夫人傳於賈母,賈母方捧放在桌上。邢夫人在供桌之西,東向立,同賈母供放。直至將菜飯湯點酒茶傳完,賈蓉方退出下階,歸入賈芹階位之首。凡從文旁之名者,賈敬為首;下則從玉者,賈珍為首;再下從草頭者,賈蓉為首;左昭右穆,男東女西,俟賈母拈香下拜,眾人方一齊跪下,將五間大廳,三間抱廈,內外廊簷,階上階下兩丹墀內,花團錦簇,塞得無一隙空地。

祭祀宗祠是家族的神聖大事,也是家族內尊卑貴賤的等級表現最為鮮明的時刻。由曹雪芹的描寫,可以看出,以賈母為首的老人在賈氏家族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並擁有最大的權力。而賈府元宵夜宴的場麵則是:

賈母歸正坐,賈敬賈赦等領諸子弟進來。賈母笑道:“一年價難為你們,不行禮罷。”一麵說著,一麵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俱行過了禮。左右兩旁設下交椅,然後又按長幼挨次歸坐受禮。兩府男婦小廝丫環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禮畢,散押歲錢,荷包、金銀錁,擺上合歡宴來,男東女西歸坐。

元宵夜宴雖然遠不及祭祖隆重嚴肅,屬於賈氏家族內部的家宴,但仍然以賈母為中心,其次是賈敬賈赦等輩分年齡次一等的人物,這正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大家族內部權力等級結構的生動寫照。在這樣的大家族裏,較年輕的一輩隻能服從老一輩人的權威,至於更年輕的一代,那就連自己的命運也不能自主。在《紅樓夢》的第九十六回中,賈寶玉的婚姻大事如何確定的過程,又是另一個生動的例證。

賈母叫賈政等人來商議寶玉的婚姻。說道:“你不日就要赴任,我有多少話與你說,不知你聽不聽?”說著,掉下淚來。賈政忙站起來說道:“老太太有話盡管吩咐,兒子怎敢不遵命呢。”賈母說要給寶玉選擇寶釵成親衝喜,以讓寶玉病愈。賈政複站起來說:“老太太這麼大年紀,想法兒疼孫子,做兒子的還敢違拗?老太太主意該怎麼便怎麼就是了。”賈政對賈母的安排,原不願意,隻是賈母做主,不敢違命,勉強賠笑說道:“老太太想的極是,也很妥當。”

可見賈政對寶玉在病中就與寶釵成婚一事,本來並不讚成,但賈母的話是不容下一輩辯駁的,不高興也隻能照著辦,家族中老年人的權威之大由此可知。

中國古代社會中敬老養老風俗的形成,雖然封建統治者有意識、有目的地提倡是原因之一,更為重要的,是中華民族的敬老養老是人道主義與和諧的人際關係的體現,所以才能在漫長的曆史時期中得到社會的承認與保持。

社會對老年人的敬重與愛戴,首先是因為這些年老長者曾經對社會進步、生產發展、撫養子女等方麵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他們的努力理應受到後生子女及社會的尊重。此外,老年人的才能與智慧並不因其年老體衰而失去意義,相反,在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中,老年人積累的經驗和他們的生產技能還十分有用,完全可以對後來者提供必要的指導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