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以小辱成大榮,蘇秦以百誕成一誠。

——《淮南子·卷十七·說林訓》

管仲用小小的屈辱獲得了較大的榮譽,蘇秦用上百次的欺騙樹立了一次誠信。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

——《堯子·二十八章》

雖深知榮耀,卻安守卑辱,情願做天下的川穀。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論語·泰伯第八》

國家政治清明,(自己卻)貧窮而又卑賤,這是恥辱;國家政治黑暗,(自己卻)富有而又顯貴,(這也)是恥辱。

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

——《論語·憲問第十四》

國家政治清明,做官食俸祿;國家政治黑暗,(仍然)做官食俸祿,(這)是恥辱。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第十三篇盡心上》

人生在世不可以沒有羞恥感,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真是不知羞恥呀!

強必貴,不強必賤;強必榮,不強必辱。

——《墨子·非命下第三十七》

勤勉一定會高貴,不勤勉一定會下賤;勤勉一定會榮耀,不勤勉一定是恥辱。

財賄不多,衣食不贍,聲色不妙,威勢不行,非君子之憂也;行善不多,申道不明,節誌不立,德義不彰,君子恥焉。

——《潛夫論·遏利第三》

錢財貨物不多,衣食不豐足,淫聲與女色不美妙,權威勢力不能施行,(這)不是君子所憂慮的;做的好事不多,闡述道義不明白,節操誌向不能樹立,道德仁義不能彰明,(這才)是君子的恥辱啊。

榮辱者,賞罰之精華也。

——《申鑒·政體第一》

榮耀、恥辱,是獎賞、懲罰的精華。

為小人所薦者,辱也;為君子所棄者,恥也。

——《呻吟語·品藻篇第十一》

被道德低下的人所推薦,是侮辱;被道德高尚的人所拋棄,是羞恥。

守道則福至,求祿則辱來。

——《十駕齋養新錄·卷十八·古語多有本》堅守道義,幸福就會降臨;幹求俸祿,恥辱就會到來。

賤而好德者尊,貧而有義者榮。

——《新語·本行第十》

卑賤而品德高尚的人尊貴,貧窮而具有正義的人榮耀。

不自重者取辱。

——《省心錄》第六十六條

不自重的人是自找恥辱。

貪榮者必辱。

——《省心錄》第一二五條

貪圖榮華富貴的人必定受辱。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荀子·勸學第一》

同類事物的產生,必定有它的起因;榮耀和恥辱的獲得,必定反映這個人的德行操守。

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

——《荀子·非十二子第六》

品德高尚的人以不修身為可恥,不以被人汙侮為可恥;以不誠實為可恥,不以不被相信為可恥;以沒有才能為可恥,不以不被任用為可恥。

君子可以有執辱,而不可以有義辱;小人可以有執榮,而不可以有義榮。

——《荀子·正論第十八》

品德高尚的人可以有權勢之辱,而不可以有道義之辱;品行低下可以有權勢之榮,而不能有道義之榮。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荀子·榮辱第四》

以道義為先、以利益為後的人(將)獲得榮譽,而以利益為先、以道義為後的人(將)遭受恥辱。

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製人,窮者常製於人。

——《荀子·榮辱第四》

獲得榮譽的人(遇事)總是通達,遭受恥辱的人(遇事)總是窮困;通達的人經常統治他人,窮困的人經常被他人統治。

賢者容不辱。

——《鹽鐵論·備胡第三十八》

賢德有才能的人應當不受欺侮。

見畏與見侮,無不由己。

——《揚子法言·五百第八》

被敬畏和受侮辱,都取決於自己。

效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

——《戰國策·齊策六·燕攻齊取十餘城》

效法小禮儀的人不能得到較大的威望,憎恨小恥辱的人不能樹立千古美名。

困辱非憂,取困辱為憂;榮利非樂,忘榮利為樂。

——《張子正蒙·有德篇第十二》

困苦和羞辱不值得為之憂慮,自尋困苦和羞辱才是值得憂慮的;榮譽和利益不值得高興,忘記了榮譽和利益才是值得高興的。

人有恥,則有所不為。

——《朱子語類·卷十三》

人有羞恥(之心),就會不去做某些事。

不知廉恥,亦何所不至!

——《朱子語類·卷十三》

不知道廉恥的人,沒有什麼事不敢去做!

猛虎不傷其類而傷其非類,謗者不聞於自己而聞於他人也。

——《聱隅子·文成第六》

猛虎不傷害自己的同類而傷害不和自己同類的,誹謗沒有聽說對自己的,卻(隻)聽說對別人的。

積毀壞刎頸之契,漸漬釋膠漆之堅。

——《抱樸子·外篇卷十六·交際》

日積月累誹謗能破壞生死之交,長時間的浸泡能解開堅固的膠和漆。

蒙謗而晏如,不懾懼於可畏者,勁人也。

——《抱樸子·外篇卷二十二·行品》

遭受誹謗而安寧恬適,對於可怕的東西不恐懼的人,是剛強有力量的人。

聞榮譽而不歡,遭憂難而不變。

——《抱樸子·外篇卷二十二·行品》

聽到華美讚譽並不歡喜,遭受憂愁艱難卻不改變誌向。

庸夫好悅耳之華譽,而惡利行之良規。

——《抱樸子·外篇卷三十八·博喻》

平庸的人喜歡悅耳的華美讚譽,而厭惡有利於德行修養的良言規勸。

世有雷同之譽而未必賢也,俗有嘩之毀而未必惡也。

——《抱樸子·外篇卷三十九·廣譬》

世人有異口同聲的讚譽卻未必賢能,俗人有喧嘩的詆毀卻未必惡劣。

好榮故樂譽之欲多,畏辱則憎毀之情急。

——《抱樸子·外篇卷三十九·廣譬》

愛慕虛榮,所以樂於被稱讚的欲望就多;害怕遭受恥辱,因而憎恨詆毀的心情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