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轍《漢光武》
做事隻要是出於公正,就成功多,失敗少。
事之當否,眾口必公。
——宋·蘇轍《論衙前及諸役人不便劄子》
一件事是對是錯,眾人的評論是公平的。
枉直未定,決於繩墨之平。
——宋·蘇轍《傅堯俞禦史中丞》
彎曲、平直沒有測定,將取決於墨繩的公平。
怨無大小,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災。
——宋·辛棄疾《沁園春》
怨恨沒有大小,它的產生均是由於過分愛護;世間萬物沒有美惡,過分偏好就會成為災害。
於上深有所望,於下深有所責,其處己則莫不恕也而可乎。
——宋·楊時《二程粹言·論學》
對上要求很高,對下要求很嚴,但對自己卻很寬恕,這樣是不可以的。
為政之在,曰公與清。
——宋·林逋《省心錄》
處理政務最重要的一點,是公正與清白。
附炎人所易,抱義爾惟難。
——宋·梅堯臣《聞尹師魯謫富水》
趨炎附勢人人可以做到,堅持正義卻是很難做到的。
始知端正心,寐語尚不誑。
——宋·梅堯臣《和元之述夢見寄詩》
心地正直,就連夢話都不騙人。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宋·梅堯臣《陶者》
挖盡門前的泥土做屋瓦,而自家的房子上卻沒有一片瓦。那些十個手指都不沾泥土的人,居住的卻是高樓大廈。喻指社會不公而導致貧富不均。
古人但問是非邪正,不問自家他家。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
古人隻問正確、錯誤、邪惡、正派,不問是自家的事還是別家的事。喻指處事公允。
貪汙者,必以廉介者為不是;趨競者,必以恬退者為不是。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
貪汙的人,一定會認為廉潔的人不對;奔忙競爭的人,一定會認為隱退的人不對。
工於論人者,察己常疏。
——宋·張栻《南軒集》
善於議論他人的人,自我檢查時就常常疏忽。
將天下正大底道理去處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處置之,便私。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
用公正合法的道理去辦事,就是公正;以個人利益為準則去辦事,就是偏私。
人平不語,水平不流。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
人受到公平對待就不會有怨言,水平靜了就不會流動。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宋·張俞《蠶婦》
那些全身穿著綾羅綢緞的人,一定不是勞動人民。喻指剝削階級社會存在的一種極端不公正現象。
權衡設而不可欺以輕重者,唯其平也;繩墨設而不可欺以曲直者,唯其正也。
——宋·範祖禹《唐鑒》
有了秤,而不能將輕說成重,將重說成輕,隻因為秤是公平的;有了繩墨,而不能將直當曲,將曲當直,是因為繩墨端直。
惟公生明,偏則生暗。
——宋·王邁《存心以公之箴》
隻有公正才會使世道光明,偏私就會使世道昏暗。
無愧於口,不若無愧於身;無愧於身,不若無愧於心。
——宋·邵雍《漁樵對問》
對自己的嘴無愧,不如對自己的行為無愧;對自己的行為無愧,不如對自己的心無愧。
作者不居,居者不作。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紀》
建好房屋的人卻住不上好房子,而住好房子的人卻不去建房子。喻指世道的不公。
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
喜歡聽正直的話,喜歡做正直的事,四周就會都是正直的人。
事惟公平,可以服人心。
——宋·佚名《州縣提綱》
事情隻有處理得公平合理,才能夠使眾人心裏信服。
人雖至愚,貴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
——元·歐陽玄等《宋史·範純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