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國武術綜述(1)(1 / 3)

古代中國武術

中華武術的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是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今,武術已經走出國門,逐漸成為世界人民喜愛的一項體育運動。

武術起源於遠古時代人類的生產勞動。原始人類為了生存的需要,以粗陋的原始木石工具為武器進行狩獵、捕魚、采集果實,並從中學會了徒手和使用石器、木棒等打擊猛獸的方法。這些基於本能的原始技能,雖然是低級的,但它卻是武術技術與格鬥的萌芽。

在氏族公社時期,各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使用武力成為掠奪財富和擴張土地的一種最主要的手段。人們把戰爭中使用比較成功的搏擊方法加以歸納總結,反複模仿練習,並傳給下一代。戰爭等軍事鬥爭促進了格鬥技能的形成和發展。

商周時期,由於作戰的需要,人們將一些有效的搏擊方法編成武舞作為當時軍事訓練的主要內容之一,並將習舞幹戈列為學校的教育內容。後來武舞逐漸開始分化,但它的動作組合卻是形成武術套路的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戰爭頻繁,練兵習武活動在軍隊和民間得到了廣泛重視和迅速發展。一些諸侯國開始提倡“拳勇”、“技擊”,特別是“相搏”與“鬥劍”發展較快,湧現出不少武藝高超的武術家,他們在其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理論上的探索和總結。

秦、兩漢、三國時期,武術不僅應用於軍事訓練,而且逐步向競技方向發展。當時盛行角羝、手搏、擊劍等競技項目。同時也出現了劍舞、刀舞等近似套路運動的舞練形式項目,攻防格鬥技術和適應表演需要的套路技術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其中套路技術不僅有單練,也有多種形式的對練,而且還模仿和吸取了動物的動作特點,結合武術的攻防技法創編了“五禽戲”等拳種,使武術朝著表演的方向發展,並形成了不同的武術流派。

兩晉南北朝時代,武術的發展有在與文化的交融中逐漸與養生相結合的特點。

唐代開始實行武舉製度,用考試的方法選拔武勇人才,極大的促進了武術的發展。

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組織為主的民間練武活動廣泛開展,官方始建立了武學,由知兵法武藝的人任教。套路結構漸趨完整,形式多樣,不僅有單練,還有對練和集體演練等。

明清時期是武術發展的昌盛時期,各種流派林立,內容豐富,不同風格的拳種和器械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代出了練功、軍躌、對搏訓練、形成了功法、格鬥、套路三種運動形式。人們把練武的主要內容統稱為“十八般武藝”。一批以戚繼光為代表的武術家在較為係統總結前輩武術理論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武術的健身強體功效。使武術除了具有保家衛國、防身自衛的軍事目的之外,還兼有鍛煉體魄、修身養性、觀賞娛樂等各種社會功能。因此,武術健身的價值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並初步形成為體育運動項目。

清代時期,拳、械繼續繁衍發展,並逐步形成了流派,如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臂拳等。明清時代,又是武術家著書立說的鼎盛時期,武術理論不斷豐富。此時,大量的武術著作問世,主要有《紀效新書》、《太極拳譜》、《拳經、拳法備要》等。

辛亥革命之後,民間出現了許多拳社、武士會和體育會等武術組織。1910年在上海成立了“精武體育會”,相繼又成立了“中華武士會”和“致柔拳社”等,這對武術的傳播和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1923年在上海舉行了首屆“中華全國武術運動大會”。

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德國柏林,在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進行了精彩的表演,受到了熱烈歡迎。武術進入了現代運動的競技場。

新中國的武術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武術工作,武術逐漸成為人民體育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得到蓬勃的發展。1952年國家體委成立後,把武術列為推廣項目,並設置了民族形式體育研究會,負責對武術等民族形式體育的挖掘、繼承和推廣工作。1953年11月,新中國在天津第一次舉行了以武術為主要內容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3年後,中國武術協會在北京成立。

20世紀50年代起,國家體委陸續組織專家編製了太極拳、長拳、刀、槍、劍、棍的初級、乙組、甲組套路,促進了技術規格的統一化。1959年製定的武術競賽規則將武術項目分類,進行同類、同組比賽,增強了套路比賽的可比性。到了20世紀60年代,在50年代的基礎上編輯而成的係統的武術教程促進了體育基礎科學知識與武術的結合,以及訓練程式和基本功係列的逐漸穩定。20世紀70年代,中國武術發展主要表現為太極拳、南拳、八卦拳、通臂拳等的普及,而長拳套路則在出現舞蹈化傾向引起反感的情況下,在1979年的競賽規則中刪去了關於給新穎、難度動作加分的規定。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武術發展是空前的,賽事多、內容廣、規模大。國家體委還挖掘整理200多套傳統拳種,將一些快失傳的拳技資料加以整理,使之得到了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