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1年以來,我國先後創辦了多種武術專業刊物,如《武林》、《中華武術》等。1989年散打被國家體委列為正式競賽項目,豐富了武術競賽內容,也進一步推動了群眾性武術的開展。在國家體委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的統一指導下,各省、市、自治區都成立了武術協會,建立了武術館、武術社、業餘體校、武術班、輔導站等,形成了廣泛的群眾武術活動網。隨著人們健康、健身意識的不斷提高,全民健身運動的廣泛開展,全國參加武術運動,以武術作為健身主要手段的人們越來越多。為了適應全民健身活動的需要,經過武術專家的精心編寫,中國武術段位製於1998年正式在全國範圍實施。
在教育方麵,武術作為中國各級學校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長期以來,一直得到關心和重視。1961年,國家體委組織編寫了第一部全國體育學院本科《武術》教科書。同年出版的全國大、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把武術作為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武術在大、中、小學體育教學中進一步受到重視。特別是在最新頒布的《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中,武術被列為中、小學體育的必修課,並新編增加了武術教學內容和時數。近些年來,許多高校不僅將武術作為必修課,而且作為選項課和選修課成了高校主要的體育教學內容。一些大專院校還組織成立了武術協會和武術隊。體育院校和師範學院體育係設置了武術係或武術專業,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等武術專門人才。1984年國家批準設立了武術碩士學位。1986年國家批準成立了中國武術研究院。國家教委從1994年開始舉辦全國大學生武術比賽。
為了進一步推動武術發展,促進武術科學化,我國還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武術科研和學術交流活動。199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準設立武術博士學位。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武術逐漸走上了世界舞台,並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的運動項目。1960年,中國武術隊第一次出訪捷克斯洛伐克。隨後國家和地方曾多次派武術團、隊出國進行表演訪問,還派武術專家和教練員赴國外講學和傳授技藝,擴大了武術的國際影響。同時每年來我國學習、交流的武術愛好者和國際友人也日益增多,使武術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迅速的傳播和發展。1985年在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並成立了國際武聯籌委會。武術便邁開了跨入世界體壇的步伐。1985年1月,國家體委頒布和實施的武術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將運動員分為武英、一級武士、二級武士、三級武士和武童5個等級。20世紀90年代,武術更是得到長足的發展,1988年亞奧理事會決定將武術納入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1990年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上,首次出現的武術競賽引起世人矚目。
1990年10月,國際武術聯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並於1991年在北京舉辦了第1屆世界武術錦標賽,以後每兩年舉辦一次。現已先後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成功的舉行了六屆世界武術錦標賽。目前,國際武聯已擁有來自五大洲的87個會員國,而且該組織已得到國際奧委會的正式承認。中華武術不僅成為大眾強身健體的鍛煉項目,而且已經走進了亞運會的殿堂。1994年第12屆亞運會武術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參加的國家和地區達15個。1994年10月國際武聯被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接納為會員。1998年第13屆亞運會武術又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參加的國家和地區達18個。
武術的未來趨勢
把中國武術推向世界,擴大中華武術在海外的影響,顯示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和力量,是21世紀中國武術發展的使命。國際武術聯合會的正式成立,標誌著武術開始走向世界。
武術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溝通的橋梁和友誼的紐帶。為豐富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內容,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武術界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著手準備,90年代就開始將武術推進奧運大家庭。目前,競技武術已基本具備了入奧設項的條件。從近兩年的國內和國際的武術賽事以及交流可以看出,為了融入奧運文化,為了國際化的推廣和發展,中國武術界積極改革、全力推進,從組織、規則等方麵朝著科學性、可操作性的方向發展,使中國武術帶著濃鬱的東方特色又具有嚴格的量化標準,以迎接奧委會的考核。
可是,武術要進入奧運會有諸多的困難。首先是奧運會正在進行改革,要縮小規模,國際奧委會項目委員會已建議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取消幾個項目,因此新增項目難度很大;其次是武術本身打與練的分離使國際奧委會委員不能理解,中國傳統武術要求習武者能打能練、打練結合,在武術的比賽中就有套路和散打兩種,而奧運會設項就不允許跨項目出現。另外,中西文化的差異、民族性與國際性等問題也是武術進入奧運會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