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養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孔子曾說,他最憂慮的事情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之不能徒,不善不能改”。他不僅強調“修己以敬”,而且強調“修己以安百姓”。孟子主張用“養氣”“內求”的修養方法培養他們所說的“至大至剛”,立於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
德武修養,是習武之人道德修養的一個重要內容,指按照武德原則、規範進行一係列自我反省,自我認識,自我批評,自我改造的過程,以及經過長期努力所形成的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現在講的武德修養,主要是指青少年在政治、道德及技藝等方麵所進行的勤奮學習和鍛煉的功夫,以及經過長期努力達到的一種思想品質和能力。同時,又是指人們按照一定的武德要求進行自我鍛煉、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過程,以及經過長期努力而在道德上達到的某種水平和境界。
2.武德修養的意義和作用
人的道德品質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逐步培養起來的。一般地說,它包含著一定道德認識的提高、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感情的豐富,道德理想的確立,道德行為的訓練和道德習慣的培養等一係列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自我鍛煉和修養,因此,武德修養對於每個習武者的健康成長都有著重要意義。由於各人的不同的品質、不同的經驗、不同的主觀努力和修養,習武後會得到了不同的結果。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對於培養道德品質固然很重要,但隻有通過自己刻苦的鍛煉和修養,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隻有主觀上努力加強修養,才能改造和提高自己,這是青少年必需的,決不可少的。
自覺地進行武德修養是我們青少年能否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不斷取得進步的重要關鍵。
徒手禮儀
1.抱拳禮
武術中的禮法很多,“抱拳禮”是現今武術規則規定,在國內外一致被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禮法。這一禮法是由中國傳統“作揖禮”和少林拳的抱拳禮(四指禮),加以提煉、規範和統一得來的,並賦予了新的含義。行禮的方法是:並步站立。左手四指並攏伸直成掌,拇指曲攏,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貼右拳麵(左指根線與右拳棱相齊),左指尖與下頦平齊,右掌眼(虎口)斜對胸窩,置於胸前屈臂成圓,肘尖略下垂,拳掌與胸相距20~30厘米,頭正,身直,目視受禮者,容舉止自然大方。
武術散手運動中,戴拳套行抱拳禮時,右手緊握,左手展掌,兩拳套合抱於胸前即可。
晚輩(或學生)施“抱拳禮”可同時問“您好”或“老師好”。武術表演賽場和武術教學訓練操場上也施“抱拳禮”。“抱拳禮”具體含義是:
(1).左掌表示德、智、體、美“四育”齊備。
象征高尚情操。屈拇指表示不自大,不驕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武勇,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止戈為武”、“練武不動武”,以此來約束和節製勇武的意思。
(2).左掌右拳攏屈,兩臂屈圓,表示五湖四海(可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謙虛團結,以武會友。
(3).左掌為文,右拳為武,文武兼學,虛心,渴望求知,恭候師友和前輩指教。
2.點首禮
並步直立,目視施禮者微微點頭示意,勿低頭彎腰。此係受禮者表示對行禮者答諾的一種禮儀。一般長輩(師長)對晚輩(生徒)施此禮節。同學和平輩間也可采用。平時見麵禮,不分輩分也可用此。
3.注目禮
並步站立,目視受禮者或向前平視。勿點頭彎腰。表示對受禮者的恭敬、尊重的禮儀。
武術中的器械禮儀
(一)持禮
1.刀禮
(1)抱刀禮
左手抱刀,屈臂使刀橫於胸前,刀身斜向下,刀背貼附於前臂上,刀刃向上。右手拇指屈攏成斜側立掌,以掌根附左腕內側(刀身後部)。兩腕部與鎖骨窩同高,兩臂外撐,肘略低於乎,目視受禮者。
(2)垂刀禮
右手虎口向上握刀柄,右臂屈舉於胸前,使刀身向下垂直,刀刃朝左側(刀尖朝下)。左手成立掌,掌心與右手指根節指麵相貼,左掌指根連線與右手虎口平齊。兩臂外撐,肘略低於手,兩手與鎖骨窩同高。
2.持劍禮
(1)持劍禮
左手持劍,屈臂,使劍身貼前臂外側,斜橫於胸前,刃朝上下。右手拇指屈攏成斜側立掌,以掌根附於左腕內側。兩腕部與鎖骨窩同高,肘略低於手,兩臂外撐,目視受禮者。
(2)垂劍禮
右手虎口向上握劍柄,使劍身向下垂直,劍刃朝左右(尖朝下),右臂屆舉於胸前。左手成立掌,掌心與右手指根節指相貼,左掌根連線與右手虎口平齊。兩臂外撐,肘略低於手,兩手與鎖骨窩同高,目視受禮者。
3.持棍禮
右手握棍把段(靠棍把三分之一處),屈臂於胸前,棍身直立,棍梢向上。左手拇指屈攏成側立掌,掌指向上,掌心與右手指根節指麵相貼,左掌指根連線與右手虎口平齊。兩臂外撐,肘略低於手,兩手與鎖窩同高,目視受禮者。
4.持槍禮
右手握槍把端,屈臂於胸前,槍身直立,槍尖朝上;左手拇指屈攏成側立掌,掌指朝上,掌心與右手指麵相貼,左掌指根連線與右手虎口平齊。兩臂外撐,肘略低於手,兩手與鎖骨窩同高,目視受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