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生狂虐數載後,苻法、苻堅兄弟發動政變,苻生落入縲絏。在被賜死前,苻生要求一醉而死,將數鬥酒一飲而盡,醉倒被殺。
北齊文宣帝高洋在初繼位的五、六年中,政績十分出色,富於謀略和果敢。自從陷入酗酒以後,便逐漸失去了理智,或歌舞狂鬧或殺人取樂。殺人後或將屍體焚之於火或投之於河。由於酒精作祟,精神恍惚。高洋常自稱見到了鬼,或聽到怪異的聲響,這種毫無人性的生活即使無人喪命,也會自斃,高洋到三十歲時,已經生命垂危了,不能正常進食,每天隻能喝酒度日,酒又加快了奔向死亡的速度。高洋被酒魔奪命時隻有三十一歲。
帝王壽數與死因
從黃帝開始一直到清朝滅亡,中國曆史上總共存在過五百五十八個帝王,包括了三百九十六帝,一百六十二王。史載商湯以前,帝王都具百齡以上的高壽,如黃帝活了一百一十一歲,堯一百一十六歲,舜一百歲,後人沒有足夠的理由確信這是事實。
從秦始皇到清末帝宣統,共有三百三十五個帝王,如果不包括南北朝時期的五胡十六國和五代時期的十國君主,那麼帝王的數字就是二百三十五。
這二百三十五個帝王中,壽命在二十歲以下的有二十八人,二十——四十歲之間有八十三人,四十——六十歲之間有七十七人,六十——八十歲之間有三十六人。在長壽的三十六人中,七十以上的有六人,漢武帝、吳大帝、唐高祖、唐玄宗、遼道宗、明太祖;八十以上的有五人,梁武帝、武則天、宋高宗、元世祖、清高宗。清高宗享壽八十九歲,居中國帝王壽數之最。而二百三十五位帝王中除十一位壽數不明者以外,其餘的平均壽數是三十九歲。
歲數均以傳統的虛齡計算。
和平時期平民多死於疾病,戰亂時期平民多死於兵燹。而帝王的死因則是各色各樣,其中死於疾病的約占三分之二,死於它故的約占三分之一,這三分之一是帝王所特有的死亡方式,包括死於篡弑、死於丹藥中毒、暴死而原委撲朔迷離、死於荒淫。
死於疾病病魔對於所有人都是同樣凶惡的。醫學自古代發展至今,有著艱難的探索、漸進過程。愈是遙遠的古代,醫療、醫學水平愈是遠離現代科學。由於曆史記載不詳,今人很難根據史料總結出導致大多數皇帝死亡的各種疾病是什麼。
因病而死的皇帝,史書上多未說明死於何病。而且病死的皇帝也少有臥病多年,日漸危重者,而多是一、二個月發病,不久病故。
凡史書上出現“帝不豫”三個字,就等於標明該皇帝的死期不遠了,其實“不豫”就是身體不適,一個人一生可能得很多次病,“不豫”很多次,然而身為皇帝,一旦宣告不豫,那就危乎殆哉了。難道皇帝的生命就如此脆弱?
既然生在帝王家,帝王一個人自幼享用的一切就比平民高上千萬倍。庶民百姓為衣、食、生計財產奔波忙碌終生,付出一生心神和體力代價,其間還受到天災、人禍的多次襲擊,疾病難以獲得及時、精確的醫治,要想活得愉快、長久實在很難,然而皇帝的美衣、玉食是其基本享受;全國一流的醫師不離左右;禁衛森嚴以避免外來的傷害;出外鹵簿大駕,在宮內行走也需坐輦,皇帝連摔一個跟鬥幾乎都不可能。這種安穩的生活,如何能不快樂長壽?
然而,皇帝的生命的確是脆弱的。康熙皇帝就曾感歎古來沒有幾個白發天子。皇帝的生命之所以脆弱,是因為導致其長壽的因素遠不如導致其短壽的因素更強,更能使皇帝難以擺脫。
皇帝是這樣一種稀罕物:他除了發號施令外,不需要做任何具體的事。
雖然有些皇帝能文能武,但更多的皇帝手無縛雞之力,打不過宦官、甚至打不過宮女,是世上最無防衛能力、最虛弱的人。但事實上,戕害其生命的力量,多是來自他自己而不是外人。
首先,做皇帝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有多大的享受就要付出多大的代價。這付出,並不是一一具體地表現在每個皇帝的行動上,而是一種沉重的心理負荷。官員丟官後可以歸田,歸田後還有可能再返官場,皇帝則是沒有退路的,要徹底坐下去,牢固地坐下去。寶座位於無限風光之險峰,坐在那裏安然與否,隻有皇帝的內心知道。隻活了三十八歲的宋神宗,當讀到蘇軾的“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之詞句時,歎道:“蘇軾終是愛君!”如果一旦皇位不穩,則處處隱藏著殺機,性命旦夕不保;被從帝座上趕下來,想退身為平民亦不可得,想苟全殘生也辦不到。自南朝宋武帝劉裕開了殺害亡國皇帝的先例後,皇帝們一代代位亡則身亡。所謂聖明君主終生殫精竭慮、孜孜勤政,不就是因為害怕丟失皇位、無葬身之地?正如康熙皇帝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