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代,隨著極端獨裁的君主專製政體建立,封建統治者更注重控禦人民的思想,故又強化了鄉飲酒禮中的教化職化。朱元璋下令:每年孟春正月及孟冬十月,中央、地方各級政府於各級學校舉行鄉飲酒禮,民間則於春秋社祭時行此禮。在禮儀程序中加添了“讀律令”的儀節,宣言國家的政策法令。在鄉裏民間的鄉飲酒禮中,還把所有人等分成善惡三等:第一等是年高有德及無公私過犯者,第二等是遲誤戶役差稅者及曾被公杖私笞者,第三等是一應犯有私杖及國家徙流重罪者。三等人分別就席,其子弟坐次亦隨其父兄,不得混雜,如有違規雜坐者,可告官流放。清代沿用明製。明清時期的鄉飲酒禮,強化了封建的善惡觀念,成為封建政府控製人民、加強統治的一大重要手段。
養老之禮
敬老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自古以來即莫不如此。據《禮記·王製》記載,早在虞舜時期,就有了養老的製度。到周代,我國的養老製度即已趨於大備。
養老的對象,主要有國老和庶老兩大類。國老是指本族本姓的長輩,庶老則泛指老年人。
《禮記·王製》中說:虞舜時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飲宴用燕禮;夏後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飲宴用饗禮;商代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飲宴用食禮,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飲宴兼用諸禮。以上庠、序等都是學校之名。從虞舜到周代,各代都有按期於學校宴享老年賢人的製度。
什麼年齡的人才可稱為老呢?古人以五十歲為老。《禮記·王製》中說:五十歲的人有資格拄著拐杖在家中行走,六十歲可以柱杖在鄉裏行走,七十歲可以柱杖行於城邑、國都,八十歲則可以柱杖出入朝廷了,九十歲的老人天子也不能使喚,有事要親自登門求教。另外,老人中的德高望重者,又被尊稱為三老、五更。
宴享老人的養老禮有嚴格之規。虞舜用燕禮,夏後用饗禮,其形式已見上述。商人用食禮,以魚、肉等多種佳肴款待老人,雖也擺沒有酒,但並不飲用,而是以吃飯為主。周人則諸禮兼用。其儀程是這樣的:先於東廂祭奠已故的老人,再安排好三老、五更及眾老人的座位,按一定的禮節,擺放上老人們喜歡吃的美味佳肴。老人進食時,還要奏起音樂,曼聲歌吟,以助食興。結束後,還要贈以幹肉,吟唱《清廟》,表示尊重孝敬之意。
周代還有許多尊老養老的措施,除上麵提及的鄉飲酒禮外,周代還規定:派專人負責養老享宜,五十歲的老人供給細糧,六十歲的老人有常備的肉食,七十歲的老人每餐都肉食有餘,八十歲的老人頓頓備有珍饈美味,九十歲的老人隨其出行所及處處都備有飲食,供其不時之需。
老人如果生病,有專職人員定期加以慰問,九十歲者每天一問,八十歲者兩天一問,七十歲者三天一問。在兵徭雜役上,老人也享有優待,五十歲者不服力役,六十歲者不任軍事,七十歲者不需迎送賓客,八十歲者可以不預祭祀,九十歲者免除全家徭役。在法律上也對老人加以優容:
七十歲者不得為奴,八十、九十者雖然有罪,亦不加刑。
周代這些養老優老的規定,對後代影響甚大。漢文帝時曾頒布養老令,規定八十歲以上的老人由國家每月供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鬥,九十以上每年加賜帛一匹,絮三斤。全社會所有人等,都要嚴格執行養老優老之令,有欺辱老人者,不分官民皆“棄市”。金代又開“獨子留養”
之製,獨子犯法,但家中父母無人侍奉,則免予處罰,責其在家奉養。明清時期也有許多優養老人的措施,如給賜百歲老人“升平人瑞”、百歲節婦“貞壽之門”匾,並賜銀建牌坊。
在封建時代的養老優老中,最讓人噴嘖稱歎的是東漢明帝的養老之舉。永平二年(公元59年),明帝劉莊為在天下弘揚尊老孝親之風,乃率朝廷官員於太學舉行了規模盛大的養老之禮。行禮前一天,明帝於講堂齋戒,淨身淨心。行禮當日,明帝坐於禮殿東廂,派出使者,用適於老人坐乘的輕便小車——安車去接三老、五更光臨受養。三老是曾任三公之職的老臣李躬,五更是曾任九卿的帝師桓榮。二人身穿領袖皆緣飾黑邊的衣服,外罩苧麻大袍,頭戴進賢冠,三老還扶著王杖,緩緩而來。明帝忙立起身來,走到門屏之間迎接。雙方互拜後,三老、五更從尊崇的西階進屋,明帝從東階上。三老坐西麵東,五更坐北麵南,三公為三老捧杖,九卿等官員為三老、五更安置好鞋履。明帝親自為三老供食,將肉割好,奉上肉醬並遞上漱口用的酒,三公則為五更奉進。兩老進食時,邊上還有專人為之祝頌,祝其不鯁不噎。這一隆重的養老之禮舉辦之後,天下靡然向風,也為後人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
養老尊老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標誌。老人是人中之瑞,社會之寶,他們不僅為社會作了一生的貢獻,並且他們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社會經驗和人生知識,豐富了人類的精神文化。正是由於人類一代一代的傳承,社會才會不斷地取得進步。故而一個文明的社會,必是一個尊老敬老的社會,在這方麵,古代中國可說是走在世界的前列。這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現代中國人應當加以重視和繼承的寶貴精神文化遺產。
投壺之禮
投壺之禮可以說是射禮的變種。它最遲出現於春秋時期。戰國秦漢時很是盛行,直到唐代仍很受人們的歡迎,宋代此禮才趨衰微。行投壺禮的目的,與射禮有相同之處,主要是用來以娛嘉賓,以習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