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百姓生活交往俗禮(5)(2 / 3)

這時台下的工作人員也走到隊伍裏麵,一一為男子加冠,女孩子則因為發式不一,有的立刻別上銀簪,有的拿在手裏受禮。

成年禮結束後,大會安排一段“許願”,讓領受成年禮的男女青年為自己策劃未來,為家庭、社會祈福。

邱主席隨後致詞指出,所謂“成年”意味著今後一言一行都要顧及個人對國家、社會的責任。他期望每一個成年人都能為增進人類的福祉而努力。

青商會表示,這項成年禮儀式今後每年將繼續舉辦。

古代尊師之禮:釋菜

應劭的《風俗通義》記載:“孔子困於陳蔡之間,七日不嚐粒,藜羹不糝,而猶弦琴於室。顏回釋菜於戶外,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逐於魯”,削跡於衛,拔樹於宋,今複見厄於此。殺夫子無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嚐絕音。蓋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顏淵無以對,以告孔子。孔子怡然推琴,喟然而歎曰:‘由與賜小人也,召,吾語之。’子路與子貢入,子路曰:‘如此可謂窮矣!’夫子曰:‘由,是何言也?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鬆柏之茂也。昔者桓公得之莒,晉文公得之曹,越得之會稽,陳蔡之厄,於丘其幸乎。”

這是一個含意豐富而深刻的故事,它說明了我們民族傳統的窮通觀: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也就是說,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不應以物質財富和處境順逆來衡量窮與通,而應以精神財富和思想境界的高低來衡量窮與通。它還說明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追求和氣節:處境越壞,越要重道,古往今來多少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仁人誌士,正是抱著這種追求,做到臨難而不失其德,勇於為真理而獻身的。除此而外,這則故事還告訴我們中國古代的一個傳統道德,那就是,尊師的意義在於重道。為了領會這一思想,首先要弄懂什麼叫釋菜。

“釋萊”,《莊子·讓王篇》和《呂氏春秋·慎入篇》在記載同一故事時作“擇菜”。有人附會“七日不嚐粒,藜羹不糝”的情境,將“擇菜”解釋為“摘野菜”,這實在是一個大誤會。“釋菜”始見《周禮·春官·樂師》:“入學春,舍采,合舞。”這是講古代卿大夫的兒子到了十二歲,身高大約到古製五尺以上,就要入學士學宮學習禮樂。禮樂與舞是不可分的,始入學,首先學習列隊和節奏,這就是合舞。而合舞之前,要先行舍采之禮。“舍采”,鄭司農引了多種解釋,其中之一是:“古者士見於君,以雉為摯;見於師,以萊為摯。菜直謂疏食菜羹之萊。”而鄭玄的解釋比之鄭司農更為清楚,他說:

“舍即釋也,采讀為菜,始入學,必釋萊禮先師也。杜注:“明有忠信之行,雖薄物皆可為用。”由此可以看出釋菜的用意:釋萊表示對先師的恭敬,表明自己誠心誠意學習的心跡。既有忠信,何必厚禮,敬師之禮,釋菜而已。

《風俗通義》所雲“顏回釋菜於戶外者,是說他在孔子困於陳蔡,連飯也吃不飽的時候,在門口行釋菜之禮,表示自己仍要就學於老師,不以老師的處境艱難而為意。子路、子貢則懷著與孔子、顏回絕然不同的窮通觀,他們以官運不通為恥,不懂得“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力寒暑風雨之序矣”(《莊子·讓王篇》)的道理,所以,孔子指斥他們是小人。

至今嶺南梅縣地區,仍有學生將蔬菜置於老師門外以示敬意的風俗,這應該是古代釋萊之禮的孑遺罷。這種古樸的民俗,常使我們想起顏回釋菜的故事,並使我們永遠記取這一值得繼承的為學、為人的準則——即使老師暫處逆境,隻要他未窮於道,做學生的,便應當一如既往地尊崇老師。願那種師權勢、師富貴、師名位的勢利惡俗永遠絕跡,願天下學子皆如顏回,敬師於困厄之際,釋菜於危難之間。因術業而尊師,因科學而尊師,因真理而尊師。其禮雖薄於釋菜,其情則重如泰山。

家長至上的日常禮儀

在古代宗族生活中,為了維護長幼尊卑的等級名分,不僅有家法、族規等強製性約束,還形成了家長至上的日常禮儀,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家禮。家禮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包括父子、婆媳、兄弟、夫妻等種種人倫關係。

子女對待父母必須恭敬孝順。周代初年、周公受封魯國,因需留在鎬京輔佐年幼的侄子成王,便命長子伯禽去魯國代為治理封地。伯禽得意洋洋地前往辭行,剛剛見麵,周公二話不說就把他痛打一頓。此後一連三次都這樣。伯禽很納悶,便去請教哲人商子,商子說:南山之陽有一種樹叫喬,南山之陰有一種樹叫梓,你何下去看一下?伯禽去了一看,隻見喬樹高大峻拔,宛若人昂首挺胸,梓樹卻矮小彎曲,宛若人俯首屈膝。回來告訴商子,商子說:喬樹就是為父之道,梓樹就是為子之道啊!伯禽恍然大悟,再去見父親時,態度十分恭敬,禮節十分周到,周公很滿意,當然不會再打他了。

古人認為,父子關係是人倫中最基本的關係,因此詳細規定了子女對父母所應執的各種禮儀,從晨起問安直到侍奉起床、盥洗、吃飯、睡眠等等。媳婦對待公婆也必須恭敬孝順。古代男子娶妻的主要目的是傳宗接代和侍奉父母,故在禮儀上對媳婦的要求也極端苛刻。媳婦往往雞鳴即起,梳妝整齊,隨身佩帶手巾、針線、小刀、取火用具等物品,以備公婆不時之需,然後跟著丈夫向公婆請安,必須態度謙恭。平時凡事請示,不得自作主張,更不得存私房錢。公婆對媳婦擁有絕對的統治權。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來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嚐。”反映了新媳婦人夫家後戰戰兢兢的心態。倘若第一次做飯就不合婆婆的口味,留下壞印象,以後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弟弟對待哥哥也要尊敬。古人認為,父子之外以兄弟的關係最為親近,素有“手足”、“骨肉”、“同胞”等稱呼,所以哥哥要友愛弟弟,弟弟要尊敬哥哥,尤其是父親去世了,弟弟更應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哥哥,這就是“事兄如父”的意思。北魏的楊津官拜司空,年逾六旬,依然每天早晚帶領子侄到哥哥楊椿處問安,而且哥哥不命坐自己不敢坐。無論楊椿回家多晚,他都要等著一起吃飯,吃飯時親自送匙遞筷。有時楊椿在外喝醉了酒,他必親自攙扶回家,照料躺下,然後還下放心,自己就和衣而臥以便隨時伺候。明代的陸樹聲,幼年時家境貧苦,全靠父親和哥哥務農供給讀書,後來官至禮部尚書。有一次正在大宴賓客,家人稟報說大老爺來了,他連忙出口迎接。哥哥進門後見客人很多,不肯久坐,實在挽留不住,隻得送出門來,拱手端立,直到哥哥走遠了,才敢返回。此外,古代的妻子對待丈夫,除了舉案齊眉,可能更多的是順服。平時家居,妻子要侍奉於丈夫之側,不得遠離;一見丈夫要立即站起,不得安坐如故,傲慢無禮;稱呼丈夫必須使用尊稱,如相公、官人之類,不得直呼你、爾等,更不可呼喚姓名;盛飯獻茶,須用雙手,不許自顧先吃和高聲喧嘩。這些不近情理的嚴格要求,有時競成為丈夫壓迫妻子和玩弄女性的口實。東漢的黃允是當時的大名士,表麵道貌岸然,內心卑鄙齷齪,聽說司徒袁隗正在為侄女選婿,便找借口休掉了結發妻子夏侯氏,妄圖投機。夏侯氏在與親友告別時,揭露了黃允的15件見不得人的醜事,然後揚長而去。黃允的真麵目一被揭穿,立即不齒於士類,司徒的侄女婿也當然做不成了。其實,古代宗族生活中家長至上的日常禮儀,早已超出敬老尊賢的範疇,與家法、族規共同維護著封建族權,一軟一硬、互相配合,家法使人遵、家禮使人化,家法使人畏,家禮使人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