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百姓生活交往俗禮(5)(1 / 3)

2.挽髻。加冠之日,主人(受冠者之父)先在其祖廟阼階偏北的位置設置好冠身(受冠者)之席,“阼階”也就是東階,東階古為主人接待賓客之位,令嫡子冠於阼,其目的是表明:此後冠身有替代其父接待賓客的權力。接著,主人又在席南陳列好挽髻需用的“櫛”和“緬”。“櫛”,櫛蓖,梳頭工具。“驪”,驪帛,古代包束頭發的綢子,多為黑色。加冠儀式一開始,冠身由輔助加冠的來賓從東房揖出,並就冠身席。這時,輔助加冠的來賓就為冠身梳頭、挽髻、加簪、著驪。冠身的發髻一挽成,加冠的準備工作也就做好了。

3.加冠。加冠由來賓中有威望的人進行。加冠者是筮賓之時卜定的。

加冠一般為三次:

首先加緇布冠,即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其目的是要冠身以後“尚質重古”,並“不忘本”。

其次加皮弁冠,即用白鹿皮做成的帽子,大多綴飾有玉,尖尖的冠頂常用象骨製成。由於冠身的地位等級不同,因此綴合成冠的白鹿皮塊數也多寡不一。皮弁冠,古為朝服,加此冠是要冠身以後“行三王之德”。勤政恤民。

最後加爵弁冠,也叫雀弁冠,這是僅次於冕的一種帽子。這種冠,一般寬8寸,長1尺2之寸,前小後大,其色紅中帶黑,多用極細的葛布或絲帛做成。由於其形如“爵”,“爵”又似“雀”,故名爵弁冠或雀棄冠,爵弁冠,古為祭服,加爵弁冠是要冠身以後“敬事神明”。

以上是一般士人的冠禮、其冠為三加。若是諸侯的冠禮,其冠則為四加(四加玄冕),若是天子的冠禮,其冠則為五加(五加兗冕)。

冠身加冠畢,改立西階東南麵,這時負責加冠的來賓才東麵授以“字”。

“字”就是表字,這是孩童長大成人舉行冠禮之時由親友根據“名”的字義而另取的別名。冠身被“冠而字之”後,整個冠禮就基本結束了,也表示冠身已經長大成人了,此後他不僅可以服兵役,參加祭祀和出任做官,而且可以娶妻,成家立業,生兒育女。

斑鳩與尚齒敬老之禮

尚齒敬老在中國古代有著悠久的曆史,人們視之為僅次於事親之孝的美德。有趣的是,常見留鳥斑鳩,竟是這一風尚的象征之物。

先秦,對70歲以上的長者,每年仲春時節舉行一次敬鳩養老之禮儀。

據《周禮·夏官·羅氏》載,每年12月,天子屬官專事捕捉飛禽的羅氏就開始準備網具,以便將捕獲的斑鳩奉獻給天子,以作敬養國老盛典之用。盛典之日(丁日),貴族子弟行開學典禮,釋菜禮先師,奏大合樂,天子公卿百官親臨。視學結束後,天子畢恭畢敬,親自省視各種養老之具,迎接三老五更就座,招待年老致仕的人。班鳩在這個禮儀上,作為奉養國老的禮物。

漢代,此禮稍有變更。《續漢誌·禮儀誌》載:“年70者授之以玉杖,鋪之以糜粥。80、90禮有加,賜玉杖,長9尺,端以鳩頭為飾。”敬老禮儀不再是奉獻斑鳩,而是賜雕飾圖形的玉杖——鳩杖,並將盛典之日改在仲秋。

1975年春,成都市博物館考古隊在金牛區土橋“曾家包”發掘、整理了兩座東漢時期的大型磚室墓葬。其中,有一塊雕刻著養老、尊老內容的畫像磚。

圖上有一糧倉。有一壯漢手捧內裝糧食的量器,微微躬腰從倉房走向大樹旁的一位手握鳩杖的長須老者。看情形,他正準備將糧食倒入老者手中的米袋內……又有材料說,賜老人以手杖,使之坐有倚靠、走有扶持的禮俗、起源更早,鳩杖早在西周就出現了。

何以向老人獻斑鳩、賜鳩杖,古人認為鳩鳥是不噎之鳥,以鳩作食,可保老人咽喉通暢,還可取不噎之意,祝願老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另有“鷹化為鳩”之說。在古代民間,斑雞棲息桑榆,覓食,常作為孝子恭敬桑梓、父母的象征,《詩經·國風》中這類詩篇很多,早已使斑鳩和敬老聯係在一起了。傳說劉邦當年大敗於滎陽,躲在一口井中,時遇兩隻斑鳩飛集並欄,項羽追殺,見此情景,以為井中無人,劉邦遂得以幸免。因此漢高祖視斑鳩為靈異之物,襲先秦“獻鳩以養國老”之禮,改捕捉斑鳩為雕飾鳩杖,規定正月初一,斑鳩放生。

此外,在我國古文字中,“鳩”同“九”。《莊子·天下》:“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繹文》:“九亦作鳩”,為聚合、彙合之意。因此,“鳩杖”亦可理會為“九杖”,“玉(王)杖長[九]尺”之謂也。九,在數目字中具有獨特的意義,它是個位數中最高的陽數,又稱天數,象征極高、極多、極長、極大。《易經》又說“九”具吉祥之意。鳩杖。諧音“九丈”,贈予老者,即有“九秩”(九十歲)長壽之喻。此乃鳩杖隱寓的深刻含義。

台灣仿古成年禮儀

據台灣《聯合報》報道,1990年4月8日,300多名年滿20歲的男女青年,於台中市孔廟,在貴賓的祝福下,由省府主席邱創煥等為他們完成“加冠”與“及笄”,象征他們已經長大成人。

成年禮儀由台中國際青商會主辦,省府主席邱創煥任主禮官,台中市長林柏榕及多位貴賓擔任見證,儀式簡單隆重。300多名男女青年分站在大成殿前廣場的兩側,男的穿藍色長袍,女的白衣黑裙,在鳴鍾鼓、上香、獻爵、獻饌、讀祝文之後,全體向至聖先師孔子神位行三鞠躬禮,然後由12名代表走到鋪著紅氈的受禮台,由貴賓們將黑冠戴在男生的頭上,女生的長發則別上一支銀色的簪子,象征著“加冠”和“及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