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國古代貨幣文化(1)(1 / 3)

貨幣源流

世界上最早的貨幣是貝殼,我國就是最早用貝殼作貨幣的國家之一。在我國出土的文物中有一隻西周時期裝酒的器皿,叫遽伯還簋上有銘文:“遽伯還作寶簋,用貝十朋又四朋”。意思是遺伯還這個人製造這隻酒器花了十四朋的貝殼。貝殼最初是作裝飾品用的,一朋貝就是一條項鏈所用貝殼的數目。西周交通不發達,貝殼不易得,常用銅來仿製,於是出現了銅貝,除了古埃及使用的德本、凱切(一定重量的銅塊和銀塊)之外,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鑄幣了。我國鑄幣開始時有圓彤、方形、刀形、鏟形等樣式,後來一般都采用圓形。這也是今天我國把貨幣的基本單位叫“圓”(簡化字為“元”)的來由。圓形銅錢中間有個方孔,是銼圓錢時留下的,但可供串錢用,所以後世戲稱錢為“孔方兄”。古人也給古錢的圓形方孔賦予這樣一種意會,說銅錢的圓是代表蒼天,方是代表四四方方的大地(古人認為大地是方形),也表示銅錢四處流通的意思。的確,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裏,連日本、朝鮮、越南等都仿造了我國的銅錢。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早在7世紀我國就出現了用於宗教祭祀的紙錢,這說明在那之前很可能就有了紙幣。據史料記載,北宋發明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紙幣,南宋叉增加了一種叫“會子”的紙幣,和“交子”一樣流通使用。

古錢

錢是在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和農業分離之後(即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產生的。古代傳說軒轅的臣子伯陵已經造過錢刀。起初,金屬錢常做成耕器形,“錢”,就是周代的耕具名,到秦,始完全轉變為貨幣名。

古代錢有不同的名稱,一是據錢的質料和形狀稱,如商朝錢稱貝,春秋錢有稱布的,一是據錢的重量稱,如秦的半兩錢、兩漢以後的五銖錢。唐以後,錢多改稱寶,如唐代的開元通寶。

古代用以做錢的質料有貝殼、銅、金、銀、鐵、紙,貝錢通用於商至戰國,銅錢自商至清沿用。金質錢自戰國時楚國出現,至宋代還曾使用。銀質錢也最早見於楚國,清朝白銀最為貴重。鐵質錢漢代始出現,南宋用得最多、最廣。紙質錢始於北宋,後曆代沿用。

古錢的單位有貫,是指一千枚銅錢,清朝也叫一串或一吊。戰國時以釺(斤)、兩、錙、銖為單位計算銅錢,一兩等於二十四銖,一錙等於六銖。金質錢楚國是以斤、鎰為單位,一斤等於十六兩,一鎰等於二十四或二十兩,後代多以兩、錢為單位。銀質錢金朝以後各代都以“兩”為單位。鐵質錢以文、貫為單位,紙質錢宋代以文、貫為單位,清代也把貫叫串、吊,但它容易貶值。

古“錢”的別稱

古代一些清高名士說到“錢”時,常用代稱。《晉書·王衍傳》載:“衍口未嚐言錢,郭欲試之,令婢以錢繞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見錢,謂婢曰:‘舉卻阿堵物!’”“阿堵”,係六朝口語,意為“這個”。後來,“阿堵”、“阿堵物”便成為錢的別稱。

錢,還稱為“孔方兄”,這見於晉代魯褒的《錢神論》。文中諷刺當時人貪財,有“親之如兄,字曰孔方”、“見我家兄,莫不驚視”之語(因古時錢幣多用方孔,故雲)。魏晉南北朝時習稱錢為“孔方兄”,後人因此以“孔方兄”、“家兄”、“孔方”、“孔兄”、“方兄”代稱錢幣。

錢幣在古時還有兩種謔稱:“白水真人”和“王老”。“白水真人”由古代稱錢為“泉”拆字而來。《周禮·地官·泉府》賈公彥說:“泉與錢,今古異名。”大抵可信。稱錢幣為“王老”由《南郭新書》而來,據說唐朝有個富翁,姓王名元寶。他家財萬貫,而當時的錢上恰也有“元寶”兩字,於是人們謔稱錢幣為“王老”。

古錢鑒別淺說

一些專家為一尊銅佛的鑄造年代爭論,後發現銅佛肩上有一枚銅錢。根據錢上的年號大體上推測出了銅佛的鑄造年代。熔銅錢以鑄佛,佛應晚於銅錢。一些古墓的發掘,也大多從伴隨出土的古錢來判斷年代。由於在西沙群島北礁出土了184枚“淳化通寶”(北宋太宗趙毫年號)和1010枚“祥符通寶”,因而更證實了西沙群島已為我國領土達千年之久。

弄清古錢文字讀法十分重要。如“升元國寶”這枚銅錢,在用“上下左右”讀法時,便是“升元國寶”。此為十國南唐元宗李景年號(公元958年)。如果自錢頂端開始按順時針方向讀,則又成為“升國元寶”。此錢又成了唐代袁晁(762——763年)年號了。這兩個朝代相去二百多年,但從這兩個錢上的文字看卻是相同的,若遇這種情況應仔細分析。古錢上文字讀法,大體來說有如下幾種情況:

1.兩字古錢讀法:

①先右後左讀,如“半兩”。

②先左後右讀,如“五銖”。

③自上而下讀,如“興漢”、“天國”。

④自右至下讀,如“長安”一品。

2.三字錢讀法:

①自右向左讀,右列一字,左列二字,如“第十一”。

②自上而下讀,上列一字,下列二字,如“第十六”、“第廿三”。

3.四字錢讀法①上下右左讀法,如“宣統通寶”、“太平天國”。

②上下左右讀法,如“乾亨重寶”。

③上右下左(即順時針方向)讀法,如“鹹平元寶”、“元豐通寶”。

④右左上下讀法,如“永安一百”。

⑤左右上下讀法,如“永安一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