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國古代貨幣文化(1)(3 / 3)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宋代的“交子”。中國曆史上最大的紙幣,要算明朝洪武八年發行的“大明通行寶鈔”,其“壹貫”麵值的寶鈔,長約36厘米,寬約22厘米,而最小的紙幣是近代發行的,其大小如現在火柴盒的貼花紙。

中國的貨幣,種類繁多,千姿百態,五花八門,形式各異,其特點之一是貨幣鑄造和流通的地方性,遍地開花,更使貨幣趨於複雜。就目前所看到的形狀,有海貝形、鏟形、刀形、豆腐幹形,圓形、長方形、上圓下長條刀形、有孔的、無孔的等。質料有海貝、蚌殼、軟石、獸骨、龜甲、金、銀、銅、鐵、鉛、鋁、鎳、銻、紙、皮、帛等。幣值有毫、錢、分、角、元,甚至達陸拾億元一張的鈔票。在近代鈔票的發行者中有官銀局、票號、銀行、錢莊,甚至有些村鎮廠礦也發行有價值證券,也作為地區鈔票流通,中國古代貨幣的極端複雜性,是世界各國所罕見的。因而至今無人對中國古代貨幣做過係統的統計工作,而且也是難以統計的。

銅錢方孔的由來

古代使用銅錢,不論大小,當中都有一個四方形的孔眼。錢上為何有方孔?難道僅僅是為了“串錢”的方便而製造的嗎?不是。銅錢造成這種形狀,主要是由於當時製造銅錢的方法決定的。

開始是熔銅鑄錢,為此銅錢的輪廓總不整齊。為了使銅錢的周邊齊整,必須用挫刀修銼。但是一枚銅錢一枚銅錢地修銼,是很費工的,所以就在銅錢的當中開一個孔,將一百來個銅錢穿在一根棍子上,一次銼成。但是如果當中的孔是圓的,銅錢就會來回轉動,不好銼。因此,工匠們就把當中的孔做成方形的,穿進一根方棍進行修挫,這樣銅錢就不會轉動了。這就是古代銅錢當中開方孔的來曆。

古代的銅錢“外圓內方”

宋代著名詩人楊萬裏《食鷓鳥》詩曰:“方兄百輩買一隻,可惜羽衣錦狼藉。”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說:一百個錢就能買到一隻鷓鶓美餐一頓,隻是可惜它那一身美麗的羽毛紛亂狼藉了。中國古代的銅錢,有許多別名和雅號,比如“阿堵”、“青蚨”之類,詩裏的“方兄”,也是銅錢的別名之一。

這個名詞來源於西晉魯褒的《錢神論》,其中有兩句說:“愛之加兄,字曰孔方”,這裏孔方,是指圓形方孔的銅錢。錢中間留個方孔,插進一根方木棒,人手握緊方木棒,銼起來錢就不會團團轉了。後一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秦統一以前,北方人民就已普遍使用圓形圓孔的環幣,那是因為它具有使用方便等優點,和天的形狀沒有什麼關係;後來人們在長期的鑄造實踐中,發現改作方孔,加工更為方便,又不影響它使用方便的優點,於是鑄造成方孔的錢幣,這和地也沒有什麼關係。總起來說,圓形也好,方孔也好,都是古代人們總結實踐經驗對鑄幣形狀加以逐漸改進的結果,所謂“內方像地、外圓像天”,隻是後人的擬想和附會。

古錢幣術語

1.錢麵:指錢幣有主要銘文的一麵。反之為背麵,或謂幕。背麵一般無文字,稱素背、光背。有文字則稱背文或幕文。

2.錢徑:指錢的規格從左邊到右邊的直徑長度。錢徑的多少,說明錢幣的大小。如“至和元寶”,徑24厘米,為小平錢。“至和重寶”徑3.4厘米,為折二錢。

3.錢肉:指錢本身的實體。錢體較厚的稱肉厚,較薄的稱肉薄。

4.戳穿:奄錢內的方孔,也叫“好”或“錢眼”。方孔上有橫的叫“穿上橫”,方孔上有星點的叫“穿下星”,方孔呈多角形的叫“花穿”,穿孔大的叫“廣穿”錢肉與錢穿合為“肉好”,乃錢之別稱。

5.外郭:指錢邊上一周凸起的弦紋,又叫“外緣”、“周郭”、“外輪”。

外郭寬的叫“競緣”,外郭有雙線紋的叫“重輪”。“周郭”又為錢的別稱。

6.內郭:指錢內方孔邊上的一周凸起線。無內郭的謂之“女錢”,有內郭的謂之“男錢”。《古泉雜詠》中有詩稱讚莽莽的布泉為男錢:“布泉徑寸字懸針,鼓鑄難忘居攝年,傳語閨中消息好,佩來個個是男錢。”唐朝杜佑在《通典》中說:“布泉世謂之男錢,婦人佩之,生男也。”

7.合背錢過程中,或有意或無意地把錢的背台在一起,使錢的正反兩麵都有相同的文字。合背錢在曆代古幣中均有發現。合背錢均為收藏8.合麵錢:有一種銅幣,有孔有郭,但兩麵無文,都是光背,這是由鑄錢時的錯誤造成的,把錢模的兩個麵合在一起,故謂合麵錢。

9.蜒環錢:東漢晚期,民間有一種行為,把流通的官鑄“五銖”錢鑿開,分成內外兩部分,變成兩枚錢,外圈部分叫埏環錢,內麵無郭的部分10.剪邊鏈:東漢時期,民間私鑄銅錢很多,為了節省用銅,或解決銅源不足,把許多流通的五銖錢的邊緣剪下來作銅料,因此,在古錢中可常見11.傳形錢:也叫反文錢,似左讀五銖。如“半兩”成了“兩半”,“五銖”成了“株五”,並且有的“銖”字左右結構顛倒,成了金在右,朱在左。

12.榆莢錢:漢代初期,民間鑄造莢錢。凡重量不過三銖的小半兩錢為莢錢,因形如榆莢,故稱榆莢錢或榆莢半兩,一般錢徑在1厘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