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決紋:銅錢的方孔四角向外突出的斜紋叫“決紋”。有正麵內郭突出的,也有反麵內郭突出的,有四角突出的,也有兩角突出的。漢五銖、莽布泉上的決紋較常見。
14.四出:古幣上的背麵內郭的四角突出四條線,延伸到邊緣為“四出”。這大概有使錢幣堅實的作用,非一般裝飾性記號。四出錢多見於東漢五銖、南朝梁鑄的鐵五銖背麵。
15.右挑、雙挑:唐開元通寶、北宋的宋元通寶,其元字的第二橫右端往上挑,叫右挑。唐、宋錢一般都是元字的一橫左端上挑,而右端往上挑者較少見。還有一種元字的第二橫左右兩端都上往挑,叫雙挑。雙挑錢比右挑錢更少見。據實測,每千枚開元通寶中,右挑者有五枚,雙挑者僅一枚。
16.月痕:在古錢背麵的穿上或穿下或穿左或穿右,有像鵝毛月或指甲痕那樣的紋飾稱“月痕”。最初見於唐“開元通寶”,有人認為是進呈樣錢時竇皇後用手指掐的痕跡,也有人附會說是楊貴妃的指甲痕,這都是編造的趣談。月痕在五代錢和北宋錢上也常見到。有的錢背麵穿上穿下都有月痕,叫“對月”,有的穿上為月,穿下為星,稱為上月下星。同時月痕又有“仰月”、“俯月”、“橫月”,“直月”之分,其中以穿上“仰月”較常見。
17.星點:在古銅幣正麵或是背麵的穿上或者穿下,有一凸起的圓點,像星星一樣,稱星點紋。漢代五銖上的星點在錢麵上,有“全星”或“半星”之分。唐宋時期銅幣上的星點在背麵穿上或穿下。唐開元通寶正麵也有星點。有通上星、通下星、寶上星、寶下星。其中通上星、寶上星罕見。梁五銖錢上有四星,分別在錢麵四角,也叫四柱。
18.雲紋:唐代乾元重寶的背麵穿上曾出現過像雲朵一樣的紋飾,稱為祥雲。與雲紋同時,乾元重寶背麵穿上還有像鳥一樣的紋飾,稱為瑞雀。祥雲瑞雀紋在古代錢幣上十分少見。
19.錯版:古代在製模澆鑄錢幣過程中,偶有不慎,就造成正反範模不合,鑄出的錢或正麵或反麵錯位,叫錯版。秦漢錢中有發現,唐代開元通寶也發現背麵錯版。近代銅元中也常發現錯版現象。但也有人把錢幣上的文字錯寫、花紋錯飾叫錯版。
20.記號:漢代以來鑄造的銅幣,往往會在錢上留下一些記號。除上述那些比較有特點的月、星、雲等紋飾外,還有許多不規則的圖形與陰陽符號,這都是記號。記號沒有固定的形態,也沒有固定的部位,多是鑄錢者無意或有意留下的痕跡。
古錢幣的不同種類
1.國號錢。在錢幣上鑄明國家的名稱,以示國家貨幣。戰國時期的齊國刀幣“齊返邦長法化”,五代南唐的“唐國通寶”均把國號冠在錢文之首。
還有在國號前加上一個修飾詞的,如北宋的“聖宋元寶”,南宋的“大宋元寶”等。還有國號加紀年的,如“大夏真興”,夏是國號,真興是年號。
2.紀年錢。又叫年號錢。錢麵上鑄明皇帝的年號。東晉李壽的“漢興”
錢,是我國最早的年號錢。爾後有南朝劉宋的“孝建四銖”,北宋文宣帝的“常平五銖”,唐代的“乾元重寶”,北宋真宗的“鹹平元寶”。及至元、明、清,錢幣上鑄皇帝年號成為慣例。南宋時期還有在紀年錢的背麵鑄年數的,如“淳佑元寶”,背數有一至十二,淳佑也隻有十二年,說明當時每年都造錢。
3.紀地錢。又叫地名錢。錢幣文字標明某個鑄錢地名。地名錢在戰國的布幣上最常見。如“安陽”、“平陽”、“晉陽”、“純留”等。唐代會昌年間鑄的“開元通寶”,背麵有京、洛、越、鄂、浙、荊等20多個地名字。明代洪武錢、崇禎錢上也多見地名。清初的“順治通寶”、“康熙通寶”,背麵都鑄有漢字地名,即20個錢局名稱,並編成五言歌訣:“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貴陝雲漳。”
4.紀值錢。也叫紀重錢。錢幣上鑄有明確的價值。如先秦的半折、一斤、二斤、十貨、十二銖、半兩等。漢代及六朝的五銖,東吳的“大泉當千”、“大泉五百”等。還有紀年加紀值的“孝建四銖”、“永安五銖”、“太貨六銖”等。南宋“淳祜通寶”,背文“當百”,是我國古代少見的大錢大值。
清代鹹豐重寶、元寶更勝一籌,背文紀值有當五、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而且是各地錢局成套鑄造。清光緒以後,國名、年號、麵值、地名有時在一枚銅元或者銀元上都可出現,如光緒銅元上正麵有“湖北省造,光緒元寶,當十”,背麵為龍圖案,這就集年號、地名、幣值於一錢之上。
5.母錢。又叫錢模。我國古代金屬貨幣長期采用泥範、石範、銅範鑄造,據史籍記載,至宋代全麵改用母錢翻鑄工藝。母錢是翻砂鑄幣的產物。
母錢有木雕、牙雕、錫雕、銅雕等多種。傳世有明“崇禎通寶”母錢,清“鹹豐通寶·拾文”母錢。銅雕母錢亦稱祖錢。
6.樣錢。樣錢有進呈樣錢和部頒樣錢兩種。進呈樣錢是送給最高統治者皇帝審核以備選用的樣品錢。部頒樣錢則是由中央戶部或工部鑄造的一種特別精製的銅錢,頒發給各地方錢監或錢局作為樣錢,也可以作母錢。傳世有“洪武通寶”樣錢。樣錢、母錢共同的特征是製作精美,文字清晰,型製比一般錢堅實、厚重,外郭稍寬。這類錢在傳世中極為罕見,因為那是為數極少的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