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中國古代貨幣文化(2)(2 / 3)

7.鎮庫錢。錢局首次開爐鑄錢之時,為紀念鑄幣的意義,或為錢庫吉利避邪,特別鑄造大錢,以為鎮庫之用。傳世的有五代“大唐鎮庫”錢,成豐時的“大清鎮庫”特大錢。湖南省博物館藏的半枚“太平天國”特大花錢,也是太平天國政府的鎮庫錢。鎮庫錢是錢幣中珍稀之物,比母錢、樣錢更少。

8.錢牌。又稱鑄牌。長形如牌,上部穿圓孔,是我國曆史上形製特奇的貨幣,有銅質、鉛質兩種,出現於南宋時期。幣麵均為“臨安府行用”五字。銅質錢牌背麵紀值有“準二佰文省”和“準伍佰文省”,屬於大麵值貨幣。發行數量不很多,加之形製特別,因而曆來為錢幣收集者所珍視。

鑄幣為何帶花邊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民國時以銀為幣材的鑄幣,開始鍛壓花邊,現在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壹分、貳分、伍分輔幣及金、銀、合金為幣材的各種主幣都帶有花邊,既美觀又大方。鑄幣為何帶花邊?不少國家早期貨幣是以金銀為幣材鑄造的,幣上刻有重量和純度的印記,與同等的金銀同值,人們樂意接受。但往往有人從幣的圓邊上刮下一點點金銀來圖利,造成鑄幣與同等重量和純度的金銀不同值,人們難以接受。政府收回不足值的鑄幣而投放新鑄幣花費很大,於是,從17世紀下半葉起,倫敦鑄幣廠以在鑄幣上鍛壓花邊的辦法保護鑄幣。有花邊鑄幣很美觀,後來各種台金鑄幣也鍛壓花邊了。我國古代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以銅作幣材的,每枚鑄幣麵值才一文,刮鑄幣無利可圖,鑄幣就沒有鍛壓花邊。民國時流通銀元,鑄幣才開始鍛壓花邊。

錢幣麵額上的數字

古今中外在錢幣麵額上使用最多的是一、二、五、十這四個數字。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在確定錢幣麵額等次時,最高麵額數與其他各個等次麵額間考慮為整數相除的關係,即最高麵額與其他各種麵額之間是整倍數的關係。

但是,在少數國家中也有使用其他數字作麵額的。

我國貨幣麵額使用“三”這個數字有悠久的曆史。西漢武帝時就鑄造過名曰“三銖”的銅錢,這恐怕是世界上最早以“三”作為麵額的貨幣了。以後曆代都出現過“三”、“三十”、“三百”等麵額的各種錢幣。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3年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中,也曾有過三元紙幣(現已退出流通領域)。目前,印度、羅馬尼亞等國也有使用這個數字的錢幣。

“四”在我國曆史上多次使用過,最早的是西漢文帝鑄造的“四銖”銅錢。

以“六”作麵額的仍以我國為多,王莽時鑄造的布貨十品中的“中布六百”,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南朝陳宣帝時也偶爾鑄過“太貨六銖”銅錢,以後曆代極少使用這個數字。一直到解放前,國民黨新疆省銀行才又發行了使用這個數字的6000萬元60億元紙幣。

“七”、“八”出現在錢幣上極為罕見,而麵額上使用“九”字的錢幣在我國曆史上僅有一種,即王莽布貨十品中的“次布九百”布幣。

在國外,“六、七、八、九”這四個數字也很少使用在錢幣上。

古錢上的書法美

古錢幣是一座獨特的書法博物館,保存著形態、風格、書體、筆力、韻味等特征不一的文字,反映著中華民族悠久的、特有的書法藝術。

春秋戰國時流通的鏟幣、刀幣、圓錢等錢上的文字都為大篆。因為當時各諸侯國的文字都沒有統一,故字體是多變的。總的來說字體筆畫比較複雜,結構顯得飄逸,書文樸質凝重,字無定法,書無定勢,反映出上古時期書法的發展形態,呈現出書體的原始美。

秦統一中國後,采用簡化的小篆文,對漢字規範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隸書、章草、草書、楷書、行書、行草等各有特色、各有風格的文字隨後出現,這些都真實詳盡地記錄在古錢幣上,形象展現了當時書法藝術的發展,構成了連貫性的、氣象萬千的整體美,是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獨特的篇章。

篆體精美的藝術形式鑄現在古錢上,五花八門。漢王莽的布泉、貨布二種錢文作懸針篆,線條細長如懸針,纖秀美觀,瑰麗多彩,標誌著篆書向美體字、圖案化發展。南北朝北周的布泉、五行太布、永通萬國.錢文均為玉箸,圓熟工巧,文字豐滿,俊逸綺麗,這三種錢幣被譽為“篆法絕工,六朝之冠”。宋代皇宋通寶九疊篆文,裝字線條勻稱,不紛不亂,屈曲層疊,薄意濃烈,非常巧妙。

幣文書法藝術創作,最發達的是兩宋。眾多的錢幣上,各種書法文字豐盛無比,多姿多彩。“對錢”是指錢文書法而言的,有行書與篆書配;有行書與隸書配,有楷書與篆書配等式樣。宋代的對錢估計達800多種,對錢的大量出現,使錢文書法千姿百態,極盡變化之勢,使錢文書藝達到了一個雄奇的高度,增添了錢文書法美的新價值。從南宋淳熙七年造行的淳熙元寶起,錢文書法逐漸統一起來,使用正楷書,以後各代錢文書法一脈相承,以結構端正的楷書為主,而且字態豐富,有的富於清新的韻味;有的富於大方樸實的韻味;有的富於裝飾的韻味,達到了實用與藝術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