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中國古代貨幣文化(4)(1 / 3)

王莽篡奪西漢政權後,實行黃金國有政策,強迫民眾把家藏黃金以半價賣給政府。公元7年,王莽發行了一種名為“一刀平五千”的金錯刀幣,錢幣通體用青銅鑄造,“一刀”二字用黃金鑲嵌。一把這樣的金錯刀竟要抵百姓手中的半斤黃金(當時,一斤黃金折合銅錢一萬個)。

魏晉至隋,流通的金幣形式多種多樣,有金鋌、金餅、金鈑、金笏、金條,還有各種金製品也可參與流通。除此之外,西域的金錢隨著商品交易,也流入了內地。

唐代,除沿用銅幣外,黃金的使用亦較普遍.黃金鑄幣有金鋌、金餅,這些金幣上刻有當時的年號,數量較多。在唐初,朝廷還鑄造了一種與“開元通寶”銅幣形製、幣文、大小一樣的金幣。這種金幣直徑2.4厘米、厚0.16厘米、重8.5克,鑄數也有不少。

宋代,朝廷已經大量鑄造與銅幣形製相同的金幣。宋代的金幣鑄數雖多,但很少參與流通,多被貯藏起來。

明代從洪武年間開始,至崇禎年間止,各朝都鑄造過金幣,形製與當時流通的銅幣相同。由於明代主要推行銅幣和紙幣,所以金幣品種雖多,但極少行用。

清代初期,通行貨幣以銀錠、銀錁為主,金幣很少流通。晚期,朝廷模仿在我國流通的外國銀幣鑄行本國銀元。光緒二十八年,新疆巡撫王樹楠為了增加流通貨幣,在鑄造銀元的同時,發行了餉金金幣,麵值有二錢、一錢兩種,重量與麵值相同,流通不廣。光緒三十三年,天津戶部造幣總廠發行一種大型金幣,重庫平一兩(合37克多),麵文為“大清金幣”四字,背為蟠龍圖案。次年,又發行了一種大清金幣。麵文、背圖、重量均同於前一種大清金幣,僅年號不同,兩種大清金幣均鑄數不多,發行時間不長,很快被百姓貯藏起來而在市場上消失。

民國年間發行的金幣品種較多,約有20多種。其中,袁世凱發行的金幣就有6種。1916年,袁世凱稱帝後,命天津造幣總廠發行洪憲紀念金幣,有大小二種:大者麵為袁戎裝像,背為飛龍圖案和“中華帝國’洪憲紀念”

字樣,小者麵為袁半身側像,背亦為飛龍圖案和“中華帝國洪憲紀元”字樣。後來造幣總廠又陸續發行了四種袁像金幣。自民國初年始,唐繼堯、徐世昌、張作霖、段祺瑞、曹錕等軍閥都曾發行過紀念其“功績”的金幣。民國元年,南京造幣廠也試鑄了孫中山開國紀念金幣。由於種種原因,民國各種金幣鑄數都很稀少,沒有在市場上流通。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規定,統一使用人民幣,廢除以前所流通的各種金銀幣.由人民銀行收兌。直到1979年,國務院授權中國人民銀行在適當的時候發行紀念金幣,以紀念本國曆史上的重大事件、曆史人物等等。

銀幣

我國最早的銀幣是春秋楚國的銀布幣。西漢政府元狩四年(前119)用銀錫合金鑄造了三種銀幣(白金幣):一為圓形,上有飛龍,每枚值錢三千;一為方形,上鑄奔馬,每枚值錢二千;一為橢圓形,上踞烏龜,每枚值錢五百。因其與錢的比值不當,隻年餘便被廢除。當時中國已同古羅馬、印度等國通商;白金銀幣鑄圖案當是受外國幣製影響所致。王莽也鑄過“銀貨二品”,壽命同樣不長。以後各代便不再製造銀幣,隻隨便鑄成銀鋌、銀錠、銀餅等形狀,以其本身的重量參與流通。

唐代的銀子仍非常缺乏,連權傾天下的女皇武則天都曾錯把用藥水處理的錫當銀子賜人。

五代時,白銀作錢幣已用於進獻、輸入貨物、納款、行賄等。

宋代,銀子在市場上已廣為流通。白銀充幣有碎散的,也有十兩、五兩等鑄成錠的。最大的一種銀錠五十兩,長條形居多,方形的也流通過。趨附奸臣秦檜的清河郡王張俊,曾把搜刮來的銀子鑄成很多千兩重的大銀球,名之日“沒奈何”,就是說對這些大銀球誰也沒有辦法。

元朝未建立之前,蒙古人很早就以銀充貨幣。元朝開國後,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始鑄一批每枚重五十兩的銀元寶。元寶的名稱雖在銅錢上用過,但白銀鑄的元寶,卻是元朝寶貨的意思,以後“元寶”成為固定的代名詞。古時的銀元寶為什麼兩頭翹起?這是因為,古人攜帶錢財不放衣袋裏,而是纏於腰間,翹起的式樣正是便於纏身攜帶。

明、清兩代,銀子的鑄造形式大體上可分四種:元寶重五十兩、形如馬蹄,亦稱馬蹄銀;中錠重十兩,形如秤錘或馬蹄:小錁,饅頭形,重約五兩;福珠,為一至三兩的小銀錠,此外還有不成形的散碎銀子,隨用隨稱,有專門的銀店負責檢驗成色(含銀量)和零整兌換,可用夾剪把大塊剪成小塊,還可代客把碎銀鑄成大塊。銀子流行兩千餘年,直到民國22年(1933)國民黨政府明令“廢兩改元”為止。

古時元寶的運輸麻煩而奇特。方法是先將圓木鋸開挖洞,放進元寶後再合起來用鐵箍好。一根杠子放十個共500兩,然後裝車運走。這杠子就叫“銀鞘”。

很多朝代都是銀兩與銅錢並用,但銀與錢的兌換率因時而異,宋代為一兩銀子換一千文銅錢,清朝乾、嘉年間可換一千三四百文,後來又增至二千文。

稱銀子的小秤叫戥子,上麵有兩、錢、分、厘,但是厘下麵還有幾個等級單位卻鮮為人知。據清道光《汝州全誌》記載:清雍正四年(1726)批準,每一兩糧銀(農業稅)該派丁銀二錢三分三厘一毫三絲四忽三微四纖五沙六塵五埃,由斤到埃共13個等級。這是一個平均數,當時的衡器自然不可能稱出那麼精確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