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國古代體育(1)(1 / 3)

“體育”的由來

“體育”一詞最早是以身體的教育出現於盧梭《愛彌爾》一書中,以後又有德國、丹麥、瑞典等國的體育先驅者著書立說,形成體操煉身體係。日本在1868年從歐洲引進“體操”這一詞語。1878年近藤鎮三正式起用了“體育”這一詞語。1898年“戊戌變法”前後我國有大批留學生渡海去日本求學,其中學體育的為數不少,他們回國後帶來了“體育”這個詞。

在我國,“體育”這個詞最早見於文字是1902年《杭州白話報》連載日本人西川政憲著《國民體育學》譯文。1903年上海《政藝通報》上曾刊登《無錫體育會簡章》,1904年(光緒三十年)。在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中提到對幼兒進行全麵教育時說:“保全身體之健旺,體育發達基此。”在1905年《湖南蒙養院教課說略》上也提到:“體育功夫,體操發達其表,樂歌發達其裏。”

在我國,最早創辦的體育團體,是1906年上海的“滬西士商體育會”。

1907年,我國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紹興也創辦了體育會。同年,清皇朝學部的奏折中也開始有“體育”這個詞。辛亥革命以後,“體育”一詞就逐漸用開了。1922年北洋政府頒布新學製,正式使用了,“體育”這個詞。

古代競賽的獎品

競賽是體育活動中的一個特點,在競賽後給予運動員精神上或物質上的獎勵,自古就有之。我國在3000年前,體育競賽中就開始有了物質獎勵,隨著社會的發展,朝代的變遷,各個時期的獎品都有所不同。

十家奴隸的獎賞在3000年前,西周成王的馬夫和他手下的一個小官令,舉行了一次人與馬車的比賽,設立的獎品是十家奴隸。結果,小官令的飛毛腿趕過了馬車,贏得了十家奴隸。小官令得到了這麼多的物質獎勵並不滿足,他拿這部分錢鑄了一個《令鼎》,把這件事記敘在上麵,讓別人知道他獲獎的經過。

千金之獎戰國時期,齊國的貴族流行賽車活動,每次比賽都有千兩黃金之獎。齊國的大將田忌和齊威王賽車,每次獎金都是齊威王獲得。孫臏從魏國逃到了齊國就住在田忌的家裏,他根據雙方馬力的情況,以最差的馬車對齊威王最好的馬車,以最好的馬車對齊威王的次馬車,以次馬車對齊威王的最差馬車,結果以2∶1獲勝,獲得了千金的獎品。

銀杯在南北朝時,有一個叫元順的人,是個英勇善射的大將。有一次,魏孝武帝元修在洛陽華林園歡宴群臣。酒酣之際,元修叫群臣舉行射箭比賽,把一個大銀酒杯放在百步之外,作為獎品。誰射中酒杯,誰就把這個銀杯拿走。元順拈弓搭箭,輕舒猿臂,一箭射中,得了這個銀杯。但是這個銀杯已被元順射破了一個孔,回家之後,元順請了高手匠人在破孔處鑄了一個足踏金蓮的童子,化腐朽為神奇。

旗帳·銀杯·彩緞唐宋之際,在陝西、四川一帶流行摔跤比賽。每年正月十五到五月初一的農閑時間,一些小市鎮上都有摔跤的擂台,獲勝的人,可以得到彩緞等獎品。到了南宋,這種摔跤比賽已成了全國性的。在臨安城(今杭州市)的護國寺南高峰設有擂台,獲得頭獎的人可以得到旗帳、銀杯、彩緞、馬匹等獎品。

錦標在唐代的龍船競渡中已有了錦標。錦標就是在終點的地方插了竹竿,竿頭掛上錦彩,先到的龍船拿到錦彩,稱為奪標。到了宋代,龍舟奪標成為各地的風俗活動,在北宋的汴梁城(今開封市),每年五月端午,皇帝都要到金明池看龍舟奪標競賽:《東京夢華錄》上有詳細的記載,“所謂小龍船,皆列於五殿之東麵,對水殿排成行列。則有小舟,一軍校執一竿,上掛以錦彩銀碗之類,謂之‘杆竿’,插在近殿水中。以旗招之,則龍舟鳴鼓並進,捷者得標,則山呼拜舞”。後來,錦標便成為運動競賽中奪冠的專用語,而專以奪冠為目標的運動員便被稱為錦標主義。

賞銀元代重視長跑比賽,每年在大都(今北京市)或上都(今氵奕河)舉行,跑程有180裏,終點設在皇帝的宮中,跑到的人要“俯伏呼萬歲”,第一個到的人“賜銀一餅”(50兩一錠的銀子),其餘的人則得到緞匹等物。

清代很重視溜冰運動,每年在北京的北海舉行八旗兵丁的溜冰比賽,獎品也是賞銀,1000多名運動員,頭等取3名,賞銀10兩;2等也取3,名賞銀8兩;3等也取3名,賞銀6兩。

獎杯1906年近代體育已經傳入中國。一次,在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上,協和分院隊與英國水兵隊舉行足球比賽,一位清朝的官吏從此經過,他因為作為外交使臣到過西洋,懂得一點體育競賽的知識,認為這兩隊競賽應該有點獎品,便派人買了一隻精致的白磁九龍杯送來。結果,協和分院隊以2∶0贏了英國水兵隊,獲得了這隻九龍杯。

獎杯與錦標

我國北魏孝武帝元修(532-534年在位),曾讓10多名武將進行射箭比賽,目標為懸在百步之外的一銀質杯,射中者獲酒杯為獎,結果,一個叫王順的軍官獲杯。9世紀唐宣宗時為圍棋比賽還曾頒發過獎杯——蓋金花碗。宋朝時,賽龍舟以銀碗為獎品,其法先將銀碗懸在終點的杆竿上,先到者即獲此碗,名為“奪標”。當然中國現代體育競賽中的獎杯可能既源於我國古代獎杯,也可能同時受到外國獎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