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相關體育名詞和近現代體育(1)(2 / 3)

“運動員”一詞的由來

“運動員”是指參加體育運動競賽的人。運動員一詞源於古希臘。古代奧運會最初規定參加比賽的運動員穿獅皮衣服,可是在一次比賽中,有一個年輕選手突然獅皮脫落,赤身裸體,但他不顧這些,繼續堅持比賽,擊敗所有對手,奪取了冠軍。今天的運動員一詞,起源於古希臘語裸體的意思。從古希臘的雕刻上,我們還可以看到運動員都是赤身的。隨著古代奧運會的沒落,現代奧運會的興起,“赤身運動”已經成為體育史話。1976年在蒙特利爾舉行的21屆奧運會閉幕式上,有個法國運動員裸體跑進會場,被人們視為神經有了毛病。

體育會徽的由來

體育會徽是體育運動會的標誌和記號。以徽作為標誌,中外古已有之。

我國古代稱徽為幟,在古代軍事題材的繪畫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交戰各方將本軍的標誌以文字、顏色及裝飾性的圖案繪在旗幡上。再往上溯源,還可以從原始社會的氏族圖騰中得到印證。後來,人們就把這種標誌的特征運用到體育比賽中來,形成了多種各樣的體育會徽。

如1983年在上海舉行的我國第五屆全運會的會徽,以國徽五星和田徑跑道線為主體,構成一個奪目的漢文“中”字,結合羅馬數字“V”(即5)又巧妙地構成了上海的別稱“申”字。同時,“V”字又是英文勝利“Vic-tory”的頭一個字母,一字多關。“V”字下麵標出“1983年”字樣。這枚會徽新穎別致含義深廣,圖案簡潔,以濃鬱的民族色彩,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它以鮮明的圖案特征告訴人們,此屆運動會是屬何種類型,設什麼項目,以及比賽時間和地點。

冠軍的由來

冠軍是競技比賽第一名獲得者的榮譽稱號。“冠軍”一詞源於戰國。據《史記·項羽本記》載:“宋義,號為卿子冠軍。”宋義為戰國時代楚國的大將軍,驍勇善戰,常常打敗秦國的強兵,戰功為楚國諸將軍之冠,各路將領都受他的節製,所以將士們稱他為“卿子(猶言公子)冠軍”。到了漢代,年輕有為的驃騎將軍霍去病攻取匈奴占領的河西走廊,霍去病指揮800名精銳騎兵,橫刀躍馬,戰績卓著,因功冠三軍,漢武帝封他為“冠軍”侯。以後,在魏晉至南北朝,專門設置了“冠軍將軍”這個軍銜,唐朝也設有“冠軍大將軍”,明清時期,護衛皇帝的鑾儀衛及旗手衛的首領,被稱為“冠軍伎”。由此可見,“冠軍”原意是諸君之冠,最早使用於楚軍,用於官銜。冠軍一詞被移植到體育運動上則是19世紀後的事了。

亞軍的由來

亞軍是競技比賽第二名獲得者的榮譽稱號。最早解釋詞義的《爾雅》對“亞”的解釋是“次也”,即低於冠。周代的官製,正卿以下稱為亞卿。漢代禦史大夫,地位僅次於丞相,被稱為“亞相”,史書上還有“亞將”等稱謂。

因而後來人們把比賽中第二名稱為“亞軍”。還有一種說法是:古人稱孟子為“亞聖”。因為稱孔子為“至聖”,孟子僅次於孔子,故稱“亞聖(即第二個聖人)。後來將“亞”轉義為第二,故稱第二名為“亞軍”。

季軍的由來

季軍是競技比賽中第三名獲得者的榮譽稱號。“季”原是“末”的意思,舊時指農曆一個季度最末一月,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即指三、六、九、十二月,“孟”和“仲”分別指一個季度的第一和第二個月。一個季度是三個月,按“孟”、“仲”、“季”的次序。“季”慢慢便成了“三”的同義語。

古時作戰,又常把軍隊分為前軍、中軍、後軍。後軍排列第三,即為季軍,沿襲下來,“季軍”也就成了第三的同義語。

殿軍的由來

殿軍是體育遊藝比賽第四名獲得者的榮譽稱號。殿軍本來是殿後之軍的意思,古時軍隊撤軍時,走在最後麵的是殿軍。稱第四為殿軍,是取“三軍之後”的意思,而這樣的稱法在取前6名的比賽中是不確切的,容易被誤認為是最後一個獲獎者。但後來“殿軍”還是被人們用作了第四的代稱。

桂冠的由來

“桂冠”即用月桂樹葉所做的花冠。它被作為榮譽的象征,起源於古代希臘。希臘神話中說,太陽神阿波羅愛上了露珠女神達芬,一往情深,但達芬卻始終拒絕阿波羅的追求。一天阿波羅又來到眾女神居住處,達芬拔腳就跑,阿波羅懇求她不要躲避,當心被樹樁絆倒。眼看要追上了,達芬向她的母親大地女神呼救道:“母親,如果你不能讓我逃脫,就改變我的形象吧!”

當阿波羅接觸到心愛的姑娘時,感到她的心仍在突突地跳,但她的身體卻已變成一棵月桂樹。

阿波羅對達芬的愛情並沒有因此而泯滅,他說:“我將永遠愛你,讓你成為最高榮譽的象征。”後來,人們為了尊重太陽神的真摯感情,便將桂樹枝葉編成“桂冠”獻給最有才華的詩人和各種競賽的優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