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相關體育名詞和近現代體育(1)(3 / 3)

魁首的由來

魁首是舊時稱在同輩中才華居首位的人。魁首源於明代。明代科舉製度,以《詩經》、《書經》、《禮經》、《易經》和《春秋》五經錄取考生,每經之首稱為魁,魁首即為第一。後來成了比賽冠軍的同義詞。

蟬聯的由來

在某個體育比賽項目中,如連續名列榜首即被稱其蟬聯冠軍,“蟬聯”

意為連續不斷,《齊書·王慈傳》曰:“帝後之德,綢繆大地;君人之亮,蟬聯日月。”指帝後的功德,通達於大地之間;君人的光輝,可與日月相接,連成一片。在這兩個例子中,“綢繆”、“蟬聯”都是聯綿詞。聯綿詞不能拆開來解釋,構成它的漢字也隻起記音的作用,和每一個字原來的含義沒有什麼關係。在古代漢語中,“蟬聯”還有“蟬連”、“蟬嫣”、“嬋聯”等不同寫法,但基本意思都是連續不斷,說明這個詞並無絕對的定字,隻取其聲音相諧而已。在現代漢語中,規定型為“蟬聯”。

獨占鼇頭的由來

獨占鼇頭在科舉時代指考中狀元,後來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唐宋時,皇帝大殿前的石階正中,有一塊雕刻著飛龍(天之驕子)和巨鼇(長壽神龜)的大石板,叫“龍鼇石”,每天早晨八九點鍾,文武百官上朝時,就從這塊“龍鼇石”兩旁經過。這塊“龍鼇石”是聖上的吉祥物,誰要是擅自站上去,就被認為是藐視皇帝,因此觸犯龍顏,輕者剁去雙腳,重則斬首示眾。

在封建王朝裏有個規定,凡逢大試之期,新考中的60名進士,均需站在“龍鼇石”底下,由考中第一名進士的狀元,站在“龍鼇石”上,帶領著其他進士向皇帝行禮謝恩。由於隻有在科舉中名列榜首的狀元,才能享受“獨占鼇頭”的榮譽,因此,後人便把凡是在各種各樣的競賽中,奪得第一名的人,稱為“獨占鼇頭”。

敗北的由來

在體育比賽中,常常把失敗稱作“敗北”。“敗北”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兒,古代為什麼稱戰敗為“敗北”呢?原來“敗北”的“北”並不是方位同,“北”是“背”的初文。《說文解字》中說:“北,乖也,二人相肯”。由此,“北”引伸為人體的部位——與胸相對的背部。古代說的“敗北”,意思是打不贏便背向對手而逃。後人沿襲古人的用法,所以通常把失敗稱作“敗北”了。

足球運動的由來

足球是以腳踢球進行競技的球類運動。其由來有兩種說法。

1.源於我國。據考證材料證明,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我國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石球遊戲。公元前1500年的殷代,人們在求神祈雨時要跳“足球舞”,即在求神祈雨時一人邊跳舞邊踢球。當時所用的球,已由石球演變為革製或毛製的球。這便是我國古代足球運動的前身。《戰國策·齊策》中曾記載了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民眾普遍開展足球運動的情況。當時足球被稱為“鞠”。《漢書·藝文誌》中說:“鞠以革為之,蹋之為戲。”《太平清話》載“蹋鞠,以革為圓囊,實以毛發。”由此可見,古代的“鞠”是用皮革作外殼,中間塞滿毛發之類的東西。以後,此項運動漸有發展。西漢時,劉邦曾在宮廷內修建“鞠城”,專供競賽時用。東漢時舉行對抗賽,於球場東西兩邊各設六個球門,以進球多少為勝負。到唐代,則才改為充氣皮球,裏麵以動物的尿泡作球膽,吹滿氣閉口,外麵再用八片厚皮子縫起即可踢。唐代球門已近於現代足球的球門,用兩根大竹竿豎起一網,以踢進多者為勝。宋代專有宮廷球隊,球門架在三丈多的高空中,稱為“風流眼”。並出現了稱為“香雲社”的球會組織。

2.據說足球源於英格蘭。公元1041年至1042年,丹麥人入侵英格蘭。

有一天,一個英格蘭人在挖戰壕的時候,偶然挖出一個丹麥人的頭骨。他看這個骷髏頭,想起了丹麥人入侵的罪惡。為此,他將這頭骨扔在地上一腳一腳地往前踢,泄憤之餘,又感到很有趣味。於是他就這樣一腳腳地往前踢,過路的人都好奇地停下來觀望。後來,有不少人加入了這個“踢球”的行列。過了不久,這種踢人頭骨的遊戲很快傳開了。踢的時間長了,人們感到腳趾很痛,就有人想出了一個主意,將牛膽充上氣來踢。就這樣,英國人就成了現代足球的創始人。

現代足球是鴉片戰爭後從西方傳入我國的。1862年,英國首先成立足球協會。1904年,由法國足球名將裏默特發起,創立了國際足球合會,並由國際足聯召集會議,共同製定足球比賽的規則。世界上首次國際足球賽是1872年英國足球混合隊對蘇格蘭足球混合隊。1900年,足球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1930年,首屆世界足球錦標賽在烏拉圭舉行。

足球球門的由來

足球,古稱“鞠”。相傳始於黃帝,有史5000年。踢球就得有球門。球門經曆了從地下、地上,到半空的三個發展階段。

最早的地下球門,是地穴,古稱“鞠域”,或“鞠窠”。因足球內充的是穀物或砂子,隻能在地上滾。

唐代有了充氣足球,伴之出現了高球門,離地麵約有7米半到8米半。

透球的門古稱“風流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