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中國武術(2)(3 / 3)

綜觀少林武僧的曆史作用,既有反對王世充、抗金、抗倭的一麵,更有參加鎮壓農民起義的一麵。總的來看,少林武僧是站在曆代統治階級立場上“盡忠”的,所以統治階級稱頌少林武僧是“定亂策勳真證果,保邦靖世即傳燈”。有些人把少林武功的起源、少林武僧的作用過於美化、神乎其事,是不符合曆史事實的。

講戒律的沙門而大開殺戒,還美其名曰“以菩薩心腸作金剛麵目”也是不足取的。

當然,從體育運動史的角度繼承和發揚少林武功這一優秀文化遺產則是完全正確的,但也需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十八般武藝

所謂十八般武藝,是指對十八種兵器的使用技能,或叫“武藝十八事”。

有些史料中按九長九短劃分。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銳、鉤、禁、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

在褚人獲《堅瓠集》中記載:有位叫李通的人,武藝十八事皆能,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銅、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綿繩、十八白打(手搏、打拳)。

八卦七裏杆竹器作為一種器械,以其輕便、靈巧、易帶等特點為武術愛好者所重視。“八卦七星杆”就是用竹器演練的,它是一種能防身自衛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器械。據傳,清朝末年,有一天程廷華陪同董海川拜訪一位宋拳師。主人不在廳堂,正在後花園裏用一根青竹挑逗一條昂首吐舌的毒蛇。董海川和程廷華站在他背後,他居然沒有覺察。後來董海川模仿了宋拳師用竹器挑逗毒蛇的動作,整理、創編出了兩路“八卦七星杆”。宋拳師看到董海川演練的“八卦七星杆”,異常驚訝,深深地為董海川的敏捷的武思、超凡的創造而歎服。從此,“八卦七星杆”就一代一代地傳下來了。

武林器械種類

長兵——指槍和大刀等帶把的長器械有槍、戟、棍、棒、鉞、叉、钅黨、鉤、檠、大刀、矛、撾、殳、鈀、戈、钅追、機、把頭、鏟、盆、大鐮等。

短兵——指與長兵相對而言的短器械,分為刀、劍等一類比較短的和鐵尺、輪等一類極短的。此外,還有些器械與長兵同名。但把柄部分短。短兵有刀、劍、拐、斧(鋨)、鞭、銅、錘、杵、鏈、輪、鐮、鉤、鐵尺、哨子棍和圈等。

佐助器——指與刀、劍等主戰兵器相對而言比較次要的隨身攜帶的護身用的匕首一類的器械,大多與暗器相同,有匕首、點穴針、扭子、線繩套索、盾牌等。

暗器——指“隱藏的武器”,大多是假扮成日常用品但有特殊裝置的器械,如飛鏢、羅漢錢、袖箭筒、彈弓、飛蝗石、摔手箭、袖弩、流星、飛劍、飛刀、飛抓、鏢刀、袖圈、袖蛋、花裝弩、飛針、鐵拳、龍吒、梅吒、星钅追、繩鏢、梅花袖箭、飛刺、飛饒、如意珠、龍須鉤、噴筒、踏弩、鐵蓮花、梅花針、鐵鴛鴦、血滴子、判官筆、飛鉈等。

射兵——指發射器械,如弓、弩、火槍等。

藥法——指用毒藥或火藥的方法,有以水為媒介的“水門沙”、以風為媒介的“風門沙”、以火為媒介的“火門沙”等,此外還有蒙汗藥、悶香、迷魂砂、飛砂、千裏火、雲煙等。

孔子的“武藝”

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周朝的一尺,合公製1999.1厘米。換句話說,孔子身高是1.91米,這恐怕是今天許多籃球運動員也欽羨不已的。

孔子不僅身材魁梧,力氣也大得驚人。《列子》記載說:“孔子勁,能招(扛舉)國門之關。”也就是說,他一人能把閂城門的木杠舉起來。木杠有多粗、多重,史無交待,但若想象一下不少影片中攻城門時抬著大木柱闖“關”的鏡頭,其“閂”之粗之重也是不難估計的。

在先秦的“武藝”概念中,善跑也是一技。而孔子在這方麵,堪稱“飛毛腿”,《淮南子》稱他。足躡郊(狡)兔——連奔跑的兔子都能追捉到,可見若在今天,他的百米紀錄不可小看。

射箭,在周代是重要禮儀之一,也是天子選賢納士的必考科目之一。孔子的“射藝”,在當時就很有名,《禮記》載:有一天舉行“鄉射”,孔子“射於瞿相(地名)之圃,觀者如堵牆”,沒有令譽在先,能引來這麼多觀眾麼?也正是由於孔子能跑善射,在魯國時,曾偶爾參加過幾次“獵較”(為祭祀而組織的競獵野物活動),給人留下頗深印象,以至數十年後,孟子還向學生提及。

在孔子的諸多“武藝”中,駕馬車可能是他最精通、最嫻熟的一門。駕車,在今天看來似乎與“武藝”無幹,但在兩千年前,它卻是文人必修的“六藝”之一,名之曰“禦”。如同“射”一樣,“禦”也是周禮之一,學好這門技藝的最高標準是要達到禮教中規定的“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等,而其前提,卻是要能馴服烈馬,控轡有方,把車駕穩,這沒有相當的“武功”和勇氣是不行的。孔子在這方麵卻練有絕招,《孔子家語》稱他“禦狂馬不釋策”,他自己也曾說過:“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後人都講他這是自謙之詞。從以上的記載我們得知孔子的確文武雙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