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術的由來
少林武術是我國傳統武術一個主要流派。少林武術誕生於“與世無爭”
的佛門淨土。河南登封少林寺創建加餘年後,南天竺僧人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他廣羅弟子,傳授禪宗。禪宗主要提倡靜坐修心,稱為壁觀,意思是外息諸緣,內心無惴,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達摩在此一坐就是9年。達摩本無心於研立拳術,隻因為長期盤膝靜坐,肢體麻困。不得不經常起身活動四肢,舒展筋骨。據說達摩將鳥獸蟲魚飛騰、跳躍、泅水、滑翔等多種姿式糅合進來,逐漸形成一套健身養性的少林拳雛型。經過曆代僧人不斷仿效、補充,又吸收民間武術精華,便形成了技藝精湛的少林拳術。以後,為了抗拒強暴、保衛寺院,又發展了棍術。少林武術遂成為中國武術的一大源流。
相傳唐初,李世民(唐太宗)率兵進攻盤踞洛陽的王世充時,曾寫信邀請少林武僧下山助戰,以法師為首的13名和尚率領眾憎下山,解救了被王世充圍困的李世民,生擒王世充侄兒王仁則。李世民當皇帝後,賜給13僧人紫羅袈裟,田地40頃,水碾一具,大量銀兩。還準許少林寺容納武僧,練拳習武,並可食肉。此後,少林僧人尚武之風日盛。
少林武僧漫話
富有神秘、傳奇色彩的少林武功,久已馳譽海內外。參觀少林寺的人,也都爭先恐後地擁入“白衣殿”內觀看清代壁畫《十三和尚救唐王》、《緊那羅王禦紅中》和《少林拳譜》,被栩栩如生的演武場麵所吸引。
但是,究竟少林拳法形成於何時,少林武僧寺建立於何代,至今仍是一團迷霧。
按佛教的“戒律”而言,“不殺”是佛徒必須遵守的“五戒”之一,當然就更不能殺人了!然而佛徒們盡管聲稱遁入“空門”,實際上仍然是生活在曆史的現實中。
據唐人裴撰《少林寺碑》記載,隋朝大業末年有一股農民起義軍占領了少林寺,寺中僧徒曾以武力對抗,僧徒失敗後,起義軍縱火焚燒了塔院中的各殿堂,隋開國初年曾經賜給少林寺良田一百頃。寺內高僧自然就是僧侶地主,遭到起義軍的攻擊也是必然現象。
唐初武德年間,王世充雄踞洛陽一帶,派他的侄子王仁則固守少林寺北麵的軍事要地柏穀塢。少林寺的首領們(寺主、上座、維那)看到唐王朝必然勝利的趨勢(所謂“審靈之所往,辨謳歌之有屬”),暗中聯合了據守柏穀塢的軍官(州司馬)趙孝宰,裏應外合,一舉奪下了柏穀塢,生擒王仁則,投降了秦王李世民。這件事演義成了“十三和尚教唐王的故事”,電影《少林寺》就是以這個故事為核心編導出來的。戰事甫定,秦王李世民就派上柱國李安遠奉親筆“告書”對少林武僧表示嘉獎和慰問,這是武德四年(621年)四月三十日的事。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占領潼關。河南尹範致虛起用少林寺武僧趙宗印為宣撫司參議官兼節製軍馬。趙宗印以僧人組織了一支軍隊,叫“尊勝隊”;以少年佛教徒為一軍,叫“淨勝隊”,配合水軍(舟師),宋軍奪下潼關後沿黃河由潼關向西京洛陽進發,被金兵打得大敗。原來趙宗印隻會空談用兵的大道理,實際上並不真懂軍事。
在明朝的抗倭戰鬥中,步林武僧曾奔赴沿海,大顯身手。據胡宗憲輯《籌海圖編》記載,嘉靖年間,倭寇騷擾江浙,兵備道任環召少林寺武僧擊賊。少林武僧朱發靛麵,揮動長劍,屢敗倭寇,有不少武僧戰死於疆場。
另一方麵,據抗倭名將俞大猷(?——1580年)記述說,嘉靖辛酉歲(1561年),他奉命自雲中南征,取道至少林寺,想了解一下寺中秘傳的“長劍技”。少林寺住持和尚小山宗書(1500——1567年)選派1000多技藝高的武僧表演武藝。俞大猷觀武後對小山宗書說:“久聞少林寺以劍技揚名天下。
但依我之見,此技傳久而訛,已失去了古人的真訣。”小山宗書請求俞大猷“示以真訣”,俞說:“這件事不是旦夕可以辦成的,必須積之歲月而後可成。”小山和尚便選派了宗擎、普從二僧隨往南征。俞氏對二僧諄諄教導,授以陰陽變化真訣,經過3年多的時間,二僧基本學成,便告辭老師,返回少林寺。以真訣廣傳寺僧。
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自京師至江淮楚蜀,有許多股農民起義軍造反,殺官吏、奪城寨,山東尤甚。明朝政府“欽取宣調”少林武僧鎮壓農民起義,其中有一個叫三奇交公的和尚,參加了鎮守山、陝和統征雲南的血腥鎮壓,被朝廷名為“天下對手,教會武僧”,少林寺西邊的塔林裏,有他的俗弟子河南府儀衛司千戶長李臣為三奇交公所建的靈塔。
據少林寺內碑刻記載,少林武僧還曾參加鎮壓劉惠(劉三)、趙燧(趙風子)、師尚詔等農民起義軍的軍事行動。率領五十名僧兵鎮壓師尚詔的武僧叫竺方周參(1517——1574年),塔林中的塔銘中說他自幼習武,精究兵法,在攻打師尚詔的戰鬥中“盡忠於國,叢林見得史義”。
明末李自成起義軍興起後,陝州知州史記言為抵抗義軍,出私財召募兵士,就是聘請少林武僧訓練士兵的。崇禎八年十月(1635年),老回回攻克陝州城,史記言想自殺,200名武僧掩護他逃跑,後來被回回擒拿斬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