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中國武術(2)(1 / 3)

鶴拳是流傳於福州地區的主要拳術。據年逾古稀的武術界前輩、現任厲精武術館名譽社長的葉鳴穀說,鶴拳的傳統正宗為白鶴拳。創始人是清中葉福寧府(今寧德地區)拳師方振東之女方七娘。七娘本從其父學得羅漢拳,後因偶然機會與鶴相鬥有悟,遂創此拳。最初僅流傳於福寧府屬,後傳入福州經充實發展,至清末分成五大支派。即飛、鳴、食、宿、縱。飛鶴拳動作側重兩臂,有如大鵬展翅,拍水擊浪,形象優美生動。鳴鶴拳的特點為手掌功,動作如鶴理翎毛,機靈活潑,行拳時口要發聲,如鶴唳長空;腹運氣,口呼氣,鼻吸氣,氣是其基本功。縱鶴拳又名宗鶴拳,運拳時發動全身,講求運用“五撞”,即頭撞、肩撞、肘撞、胯撞和膝撞;順勢撞抖,擊敗對方。

宿鶴拳技法較近縱鶴,其架式掌拳縮一足,似拄杖老人,又似眠鶴養神。食鶴拳則介於飛鶴、鳴鶴之間,其形狀則如餓虎出柙,凶猛可畏。總之,鶴拳的共同特點是以手法多變著稱。除拳、掌、勾外,還運用指與爪,要求兩臂具有彈抖之勁;出手時勁疾似矢,收手則柔軟如綿。進實退虛,乘勢借力。

練鶴拳十分強調內外功合一,以氣催力,或沉或暗,始終注重運氣。

福州五大支派中,以鳴鶴拳傳人為最多,這派宗師謝宗祥,是長樂縣人,年輕時即移居福州。光緒四五年間,琉球武術家東恩納寬量(中國名為慎善熙)慕名來訪。謝把初步形成的鳴鶴拳傳授給他。東恩回去後,在鳴鶴拳中摻進一些琉球武術,名之為“那霸手”。後來他的徒弟宮城長順又來榕拜白鶴拳名宿吳盛美為師,學成全套鶴拳。摻合“那霸手”,稱為“剛柔流空手道”,在該地形成一大拳派。1921年“空手道”傳入日本,繼而傳播歐美、東南亞等地,成為世界有名的拳術、溯其發源地實出自福州。

藏密氣功

西藏蘊藏著一股神秘的力量,它的價值遠遠超出哲學和宗教的範疇,成為世界各國研究人類文化的焦點。它就是藏密氣功。

西藏密宗瑜伽氣功,以寧瑪派(紅教)秘傳“大圓滿心髓”為最上乘之法門,凡修習此法門而有較深造詣者,一般都會有兩個顯著的成果:一是年壽很高而又身輕體健,麵如童子;二是臨終虹化。這是最使人心馳神往的一大奇跡。

“大圓滿”是以攝取太陽光能來修煉身體的,其方法與道家的采納日精法大不相同。“大圓滿”主要是在太陽照射下進行的。但它無意於汲取陽光之精華,而是麵對太陽的方向凝神靜觀宇宙之明點,同時由心力發出相應的密碼信息,太陽光能便源源不斷地溶入體內並貯存起來。

藏密寧瑪派最大的成就是虹化。在一位去過四川康定考察,並親愛寧瑪派大德傳法灌頂的氣功研究者的調查資料中,記有臨終虹化的奇觀:虹化者於定坐中身體不斷發光,在發光中形骸不斷縮小,由縮小而漸至消失,最後隻剩下指甲和頭發;在其肉身發光縮小之際,其頂上空中出現一派紅光繚繞。也有次一等者,其肉身在發光中縮小到一定程度便不再發光縮小,剩下來的形骸堅硬如鐵。

據分析,虹化時人體發出的紅光與電磁場的傳播有關。

虹化後形體消失,據推測,虹化者的肉體被分解為分子或原子級的質量“蒸發”掉了。最後隻剩下肉眼可見的殘餘物質——頭發和指甲。

氣功的種類

這裏介紹一種氣功種類的分法。

1.根據內外不同,分為,①內功,主要有內養功、強壯功等等;②外功,主要有保健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功,五禽戲等等。

2.根據鍛煉方法不同,分為:①放鬆功;②意守功;③入靜功;④呼吸功。

3.根據姿勢不同,分為:①站樁功;②坐功;③臥功(平臥、側臥)。

4.根據程度不同,分為:①軟氣功;②輕氣功;③硬氣功。

5.根據動靜不同,分為:①動功;②靜功;③動靜相兼。

南拳北腿

南拳多用拳,其拳式結構小巧,步法輕靈,運動範圍較小;北拳多用腿,架式開展,運動範圍大,南拳北腿之說即由此而來。南北拳派的差別是南北方的地理環境及人的體質氣質的不同所造成的。北方多平原,氣候寒冷,自然條件比較嚴酷,與之相應,人的體質健壯,性格直爽,反映在拳式上,多長拳闊步,以進取勝;南方多山丘,氣候溫和,自然條件比北方為優,而人的體質則稍遜,性格偏於溫文,反映在拳式上,多短打小步,以機巧勝。南北地域的區分一般是以黃河流域為界,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屬北方,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屬南方。

武術中的散手

中國各種拳術運用零散招數按照一定規則進行的徒手格鬥,屬於武術對抗性技擊項目。這種比賽不僅有助於掌握武術的技擊方法,也有助於培養勇敢、機智、靈活、果斷等意誌品質。散手曆史悠久,據《漢書·藝文誌》記載:有“手搏六篇”,手搏即為徒手進行的搏鬥。古代有打擂台之說,即在特設的台上互相擊打,以決勝負。近代又有槍手、散打的說法,皆指散手而言。在1928年和1933年兩屆國術國考以及其他大型比賽上,散手都是重點比賽項目。比賽時,雙方根據規則,可以使用踢〔腿法〕、打(手法和肘法)、摔(摔法)、拿(擒拿方法)等各種技術。比賽者身著護具,比賽分三個回台,每個回台2~3分鍾,以擊中或擊倒對方為得分,三個回台得分多者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