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中國武術(1)(1 / 3)

“武術”一詞的沿革

“武術”一詞最早見於南朝,粱昭明太子蕭統所編的《文選》第20卷中,有《皇太子釋奠會作詩一首》,詩中說“國尚師立,家崇儒門,稟道毓德,講藝立言……偃閉武術,闡揚文令”是偃武修文之意,這裏的“武術”

泛指軍事。這種原義現在已經很少使用了,“武術”一詞後多指強身自衛等技擊之術。

含義為“強身自衛的技擊之術”的“武術”一詞的普遍使用,是辛亥革命前後的事。1911年在青島就有“武術傳教所”,近代意義的“武術”一詞最早見於書刊文字,據認為是近人陸士諤發表於《申報》1915年3月19日的《馮婉貞》一文:“馮有女日婉貞,年十九,姿容妙曼,而自幼好武術,馮之技,女無不習,習無不精。”徐珂輯《清稗類鈔》書中也有使用。1919年由山東教育界創辦了“武術傳習所”,同年8月,由吳誌青發起,組織了“上海中華武術會”,表明“武術”一詞已廣為武術界承認。1923年4月在上海舉行了“全國武術運動大會”,以後武術的名稱逐漸為社會接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正式通用“武術”一詞。現代意義上的武術,已遠遠不同南朝時“偃閉武術”中泛指的軍事含義了,而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攻防格鬥動作為素材,按照攻守進退、動作疾徐、剛柔虛實等矛盾的互相變化規律,進行格鬥,或編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種套路,進行演練的民族形式的體育項目。這一體育項目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

武術是我國民族體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幾千年來我國人民用以鍛煉身體和自衛的一種方法。運動形式有套路和對抗等。套路運動有拳術、刀、槍、劍、棍等單人套路練習和兩人以上的對打套路練習。對抗運動有散手、推手、長兵、短兵等項。長拳、太極拳、南拳、劍術、刀術、槍術、棍術等列為武術競賽項目。武術對增強體質、鍛煉意誌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武術的由來

武術是由踢、打、摔、拿、擊、刺等攻防格鬥技術組成的體育項目。武術源於我國。早在原始石器時代,人們要獵取食物,就用石製的手擊器或木製的器具同野獸搏鬥。由於這些器械均不鋒利。因此就必須依靠精熟的技擊術,故這一時期武術的性質可稱是生產技術。到了後來,部落逐漸形成,部落之間有了衝突,武術又變成了軍事技術。到中石器時代後期,人們第一次發明了弓箭。弓箭既是一種武器,又是打獵的生產工具,從這一器物上,便可見武術的二重性。到了奴隸製時代,畜牧代替了狩獵,武術作為生產技術的作用便逐漸消逝了。戰國時代鐵器的出現,使武術又有了娛樂活動和軍事技術的雙重性。而娛樂活動的這一方麵,正是武術廣泛地流傳於民間的主要因素。秦漢時角羝、手搏、劍道已盛行,並出現此類專著,而且宮廷中出現了劍舞、刀舞、雙戟舞等表演。晉代及南北朝又流行了相撲、校力、拍張等。唐代興武舉,進一步刺激了習武活動。元明清三代,不同拳種、流派林立,“十八般武藝”及各家拳法廣泛流傳。由此可見,武術的作用,是隨著曆史條件而變化的,其內容被曆代人民在實踐中創造豐富了。

體操與武術的藝術比較

體操可謂西方的體育藝術,武術可謂東方的體育藝術。體操折射著希臘文明精神的光澤,武術則交織著陰陽二氣組合的生命律動;體操崇尚人體形象的真與美,武術則外取形態,內表心靈,在姿態的意趣裏顯示人格;體操追求音、色、形統一的形式美,武術則創造超像虛靈的詩情畫意;體操以個體的形態為典範,武術則以深遠的全幅地為境界;體操在-個有限的立體空間裏,以動作的開闊奔放、和諧平衡為美的準則,武術則在天人合一,物我渾融的環境中,以動作的點線飛動、別致有韻為美的標準;體操表現出一種進取的創造的精神,武術則充滿著含蓄的象征的信息。可見體操和武術的美分別屬於中西方美學傳統的範疇,它們和各自的哲學精神,和各自的藝術風格相互滲透、映照,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

中國武術起於宋代

有學者認為:中國武術起於宋,成於明,全麵大發展於明末清初。

興於先秦的武勇,盛於漢唐的武藝,為宋代武術的形成打下了基礎。但不能把武勇、武藝、武術混為一談。武勇是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漫長的曆史過程中形成的,是在勞動中產生,在禦敵攻戰中發展的,但從其內容、形式、目的、手段看,均與武術有本質區別。進入封建社會之後,武勇演變為武藝,但這也隻是量的飛躍,尚未發展為武術。

宋代尚武之風不止於統治者軍事目的之所需,亦為庶民百姓強身自衛娛樂長壽之所求。這種民間武藝,因平時更突出其強力健身娛心長壽之特定宗旨,比之過去為實戰所需的武藝有了質的飛躍,而成為武術。

宋代武術形成的一大標誌是有關武術著作的陸續問世。這就使武術有了自己的初步理論與獨特的技術技法結構,有了自己獨特的練功方法與程式,而逐漸演化成係列化的體係。宋代武術形成的另一標誌是為娛樂表演所需的武術套路愈加增多,從而促成了武術與軍兵脫離。宋代武術開始從武藝中脫胎出來而走上套路化與係列化體係的軌道,具有了中國武術特有的內容、形式與風格,為其後的成型與全麵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