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拳名集錦
中國武術中的拳術,流派縱橫,種類繁多,其名稱五花八門,多達數十個。其中許多名稱頗為形象有趣,茲輯錄於下:
1.以數字為拳名的有:二郎拳、三皇炮錘、四平拳、五祖拳、六合拳、六大開拳、八極拳、八卦拳、九路鴛鴦腿、十字單拳、十二步架、十八攔拳、二十四式太極拳、四十八式太極拳、百合拳等。
2.以人名為拳名的有:太祖拳、燕青拳、孫臏拳、孔明拜拳、子龍炮錘、武鬆脫銬拳等。
3.以姓氏命名的有:孔門拳、趙家拳、劉家拳、蔣家拳、李家拳、戚家拳、蔡家拳、嶽家拳、鄔家拳、莫家拳、洪家拳、麥家拳、陳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巴氏太極拳、嶽氏連拳、華拳、查拳等。
4.以地名命名的有:關東拳、關西拳、峨眉拳、龍門拳、登州捶等。
5.以手法為拳名的有:劈掛拳、翻子拳、應手拳、截拳、插拳、掛拳、封手八快、練手拳、撩檔拳、硬捶、靠身捶、擋拳、攔手拳等。
6.以腿法為拳名的有:彈腿、戳腿、跳地龍、順步捶、溜腿架子、溜腳式、練步拳、連腿等。
7.以動物命名的有:虎拳、青虎拳、飛虎拳、黑虎拳、象形拳、青龍拳、獅形拳、鴨形拳、鷹爪拳、猴拳、蛇拳、鶴拳、地犬拳、雁行拳、螳螂拳等。
8.其他拳名尚有:長拳、少林拳、南拳,羅漢拳及詠春拳等。
太極拳溯源
在武林中占有重要一席的太極拳,始於何時,創自何人,曆來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說創於南北朝時期,一說創自宋代張三豐,但考諸史籍,均無證據,不足為信。比較可靠的說法是:太極拳為明末清初溫縣陳王廷所創。
據考證,陳氏始祖於明洪武七年自山東遷河南溫縣,當時還沒有以武術名於世。直至第九世陳王廷,其名始顯,武術代有傳人。陳氏太極拳世家藏有家譜一冊,陳王廷遺有長短句一首:“歎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殘喘,一隻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陳氏太極拳的拳名與練法,有一些與明將戚繼光的《拳經》相同,可見太極拳的前身實為《拳經》,但後來有發展。陳王廷所剖拳路原名長拳十三勢,其用功及練法尚不脫今之所謂外來拳的模式。陳氏十四世陳長興把長拳十三勢的架式與王宗嶽的《太極拳論》的理論相結合,改定並命名為太極拳。
今日溫縣陳家溝,太極拳十分流行,被譽為“太極拳之鄉”。
太極三昧
一詩題為《小話太極拳》,詩雲:“縛虎歸真穴,牽龍漸益丹;性須柔似水,心欲靜如山;調息收金鼎,寧神守玉關;導氣引體柔,形動質自安;疏通血與脈,常令氣綿綿;日能增黍米,鶴發複朱顏。”此詩不知出於何許人,語雖俚俗,但也明白曉達。
太極拳屬導引之術,導引者,“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柔和同道,不可窮極,正體現了“太極”本意的內涵。據說最古老的太極圖,本是道士的內丹修煉圖,式成雙魚合形。至北宋年間,理學開山周敦頤著《太極圖說》,把其中道理說得更明白了;“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限,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太極拳正是以這一理論為依據的。講求調理陰陽,協調動靜,尤其注重“神意靜以和,形體動以“柔”。要領是意守內丹,以動啟靜,以靜濟動。以意銜氣,運遍周身,如環無端,寓太極肇基,周而複始之義。觀拳路,亦一以太極圖形編組,手法的采、裂,步祛的顧、盼,渾然一體,陰陽互發。太極拳是以整體生命觀為基礎。有利人體生命活動的開發。
太極拳的動作要點是柔和緩慢,並要求動作與意念、呼吸密切配合,強調“調身”、“調息”、“調心”,“調身”是初級階段,隨之而“調息”“調息”即吐納。現在已知通過深長柔緩的呼吸運動,能加強肺泡的氧交換,激發心血管及全身各係統的功能,特別對大腦人靜更有益處,達到這一步,即為“調心”。據近年來研究“入靜”的機理,完全不同於大腦皮層的抑製,乃是腦細胞括動處於有序化的最佳狀態,說明入靜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
靜意味著平衡,而“平衡是和運動分不開的”。調身養血脈,調息養氣,調心養神,三種的層次由初級到高級,此亦可稱太極拳個中之三昧,得此,方悟養生之微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