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中國武術(1)(3 / 3)

脫銬拳

民間傳頌武鬆擅腿法,通常指的是“脫銬拳”,也叫“武鬆脫銬”。

脫銬拳是武術拳術的一種。相傳為明清時的武術家依據小說《水滸傳》

中“武鬆大鬧飛雲浦”的故事情節,並通過形象思維,模仿武鬆在披枷帶銬的情況下,運用武術的攻防技術,戰勝敵人的形象而編創的拳術套路。

練習者一手握住另一手的腕部,雙手向上,向二側傲攔、架、格,表示武鬆雙手被銬,但仍能利用枷銬來防守敵人的刀砍棍劈。那被銬之手,時而卷拳撞崩,時而揚掌劈砍,也不時地進擊。雖然雙手相握,但招式依然明晰,剛健。那二腳更為靈便,彈、踢、蹬、踹交替出擊,麻利疾快。變幻莫測的纏絲腿,風卷霹靂式的旋風腳,還有那醉打蔣門神時所用的玉環步、鴛鴦腳都很精妙。當練習者雙手從上而下與一上提膝相“磕擊”,用全身相聚之力,脫開二手,以示武鬆“脫銬”。此後,練習者雙拳揮舞自如,速如流星,以衝、劈、砸、撩、叼、拿、鎖、扣等各種手法回複拳術的原態,如虎添翼。

脫銬拳雖是模仿雙手被鑄時,運用武術攻防運作的形象,但在技術內容,動作規範和特點上,仍與長拳相同。所不同的是,脫銬拳是以腿法為主。

八卦掌

八卦掌因所有技法都開手(用拳)進行,故名“八卦掌”;又根據其技法和動作的特征,稱“卦連環掌”、“遊身八卦掌”、“龍形八卦掌”、“八卦遊身掌”等,有時也稱“八卦拳”。據說,八卦掌是清乾隆年間河北文安縣朱家務(一說朱家塢)人董海川創始的,董海川天生力大過人,自幼愛習武術,及長遊曆各地,到江南時,在雪花山(一說渝花山)迷路,遇一老道,引至隱居山中的廟裏,從此住在廟裏從道士學拳,道士授予解說易學原理的《河圖·洛書》,他研究易理,乃創八卦掌。也有人說,江南自古就流傳一種與八卦掌極相似的“陰陽八盤掌”,此拳的傳遞比董海川的生存年代早好多,因此推測董海川學了陰陽八盤掌之後,又用“易理”(卦理)加以研究而創編了一種拳命名為“八卦掌”。八卦掌據說在眾多的拳法中屬於最高級的技低,以便極其柔軟地轉到對手背後,或者鑽進對手胯下使對手失卻重心,或者突然移動到死角用想不到的方法和無休止的動作把對手打倒。技法的原動力是利用“反彈力”,所以一切動作都要求手、身體和腿等配合著進行擰轉。

手、身體和腿各有四項基本原則稱為“拳宗十二字訣”手——浪、鑽、爭、裹;腳——起、落、擺、扣——擰、旋、走、運。

秘宗拳(燕青拳)秘宗拳又稱燕青拳、迷蹤拳、迷蹤藝、猊犭宗拳。關於秘宗拳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傳說之一認為這個門派起源於唐末,傳至宋代時由盧俊義在少林寺加以發展而成。許多人慕名來學,但作為富豪的盧俊義沒有收徒弟。燕青仰慕盧俊義之名,作為雇傭住進一家,看盧俊義練武,然後獨自琢磨學習。

後盧俊義發現燕青有非凡的才能,遂正式收他為徒。不久,二人同上梁山,盧把真傳給了燕青,自己引退。以後就由燕青傳播這個拳法,故稱“燕青拳”。燕青的門徒們因師傅是官家追捕的反叛之人而隱燕青之名,將燕青拳改稱為“秘宗拳”。有一次燕青被官兵追得往梁山跑時,一路上不知用了什麼招兒使雪上未留足跡,官兵迷路,未抓住他,故人們又把燕青的武技稱為“迷蹤藝”。另有一說,即唐代有個少林寺和尚出去遊曆時,在某地高山看見猿狀動物相鬥,動作靈敏,自然柔順,其中一隻老猿輕輕搖動有如跳舞,用勁剛柔相濟,神氣內藏。和尚見此情景心有所悟,遂剖編了一種拳。後來得知這猿的種類是“猊”,便把自己創編的拳稱為“猊狳拳”。據確切史載。

清康熙來年一個叫孫通的人曾傳授此拳。孫通是山東岱嶽人,先從兗州張某學拳,後遊曆各地,晚年隱居河北滄縣教拳。在滄縣傳授的弟子中,以陳善為中心的一派稱此拳為“秘宗拳”,而從滄縣移居到河北靜海縣的霍姓一族,則稱此拳為“迷蹤藝”,子孫代代相傳,後出名手霍元甲,迷蹤藝在全國遂名聲大振。另外在河北和山東也有許多人傳播此拳,如山東青州就有“燕青神捶”一派,在河北天津就有和八番拳結合的“燕青寸八番”一派。在清末到民國初年,河北滄縣還出了一位著名的拳家,名叫張耀庭,他傳授古老的質實剛健的“燕青拳”,但其傳遞係統不明。燕青拳的特征是動作輕靈敏捷。

步法複雜,多在對手眼前快步回轉,或者由高姿勢急劇轉入低姿勢。它在“蜘蛛巢狀”的運動線路上,縱橫回轉,步行不止。如果在沙地上練拳,則足跡會蓋滿整個沙地,所以也稱“十麵埋伏拳”。正為此拳如此複雜,具有瞞敵眼目的獨特步法,所以產生了“迷蹤藝”這個名稱。

鶴拳和空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