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宏達與體育
關宏達是我國早期著名的喜劇電影演員,然而他早年又曾是體育界的名人,今已鮮為人知。
關宏達就讀於東省特別區第三中學(現哈爾濱三中的前身)時,和當時的“撐杆跳大王”符保盧是同學。關宏達雖身寬體胖,但酷愛體育運動,經常參加學校舉辦的各項比賽,以及外國人在哈市道裏體育場舉辦的“周末運動會”。他還是三十年代哈爾濱市的鉛球、鐵餅紀錄的創造者和保持者,被稱為“三鐵大王”,曾代表“東特區”參加1929年的第十四屆和1931年的第十五屆華北運動會。在第十五屆華北運動會上,關宏達的鉛球(十六磅)投擲取得十二米八十的好成績,為“東省特別區”榮獲中學組男、女團體總分第一,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報界對他爭相報道。其中一家報紙以《選手的形形色色》為題,描述道:“哈爾濱男選手關宏達,力士也”。
短跑名將劉長春
劉長春是大連平島人,東北大學體育科的高材生,在舊中國曾以短跑馳譽體壇。
1925年5月,他在第四屆華北運動會上獲得百米、二百米和四百米三項冠軍。百米成績為10.8秒,若置之當時世運紀錄中,當可排在奧運會的前六名。同年10月,東大舉辦“中日德三國田徑對抗賽”,參賽強手如林,劉長春竟搶在日本名將吉岡隆德之前,可惜與德國厄爾特拉比爾相比,以一臂之差而屈居第二。但他畢竟為中國爭了光。
1930年4月,杭州舉行第四屆全運會。遼寧省團體田徑總分居首,劉長春獲得個人總分第一名。大會因其成績突出,特將通往運動場的馬路改名為“長春路”,以誌其功。
1931年春,第五屆華北運動會在濟南舉行。遼寧省團體田徑總分列第一。劉長春又獲得短跑三項冠軍。
劉長春一生戰績中,最為人稱頌的是他在奧運會的一次壯舉。“九一八”
事變後,他隨校遷往北平,次年,即1932年7月,第十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開幕,我國亦在被邀之列。當時,南京政府正處於焦頭爛額的境地。無力派運動員赴會,國人莫不為之扼腕。在此困難局勢下,張學良將軍毅然出資八千元邀請劉長春與東大教授宋君複兩人作為代表團,赴美參賽。入場式上,除教練一人外,高舉我國國旗的隻有一個劉長春,而其他各國代表團的陣營則強得多。但作為中國四萬萬同胞惟一使者的劉長春,其形象之高大卻是他們所不能比擬的。另一方麵,一個泱泱大國隻能派出一名運動員,當時中國之慘境,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1933年第五屆全運會上,劉長春創造了百米10.7秒的全國新紀錄,此項紀錄一直保持了二十五年,到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大慶前夕,才被新一代健兒打破。
足球名宿李惠堂
李惠堂(1905-1979),字光梁,別號魯衛,廣東五華人。其父李浩如是香港建築商。惠堂十四歲就讀香港皇仁書院,中英文造詣均深。十七歲人香港南華足球隊任左鋒,後改任中鋒。因球藝精湛,為該隊功臣,選進“國腳”,先後參加第六、七屆遠東運動會,均奪冠而歸。1925-1930年間,效力上海樂群(後改名樂華)足球隊,兼複旦大學足球教練。1934年率隊參加第十屆遠東運動會,又奪得錦標。次年代表香港足球隊參加第六屆全國運動會又獲冠軍。當與江蘇等隊比賽時,惠堂共射入十六個球,創個人最高紀錄,被譽為“球王”,選送參加奧運會。1936年被推為亞洲足球協會會長。
1941年春,惠堂由港回內地,為抗戰募捐,先後在曲江、桂林、柳州、重慶、昆明舉行足球義賽,深得好評。著有《球圃菜根集》、《足球基本技巧》、《魯衛吟草》等書。
足球“門神”謝六逸
20世紀三十年代,筆者在蕭乾、謝六逸執教的上海複旦大學新聞係就讀。其時,複旦綠茵場上曾有過一場激烈的球賽,交戰雙方為複旦新聞係隊對上海《時事新報》隊,此役開創了上海新聞界足球運動之先河。
是役,筆者充任複旦隊前鋒。年屆四十的係主任謝六逸亦披掛上陣擔任守門員。謝早年官費留日,獲早稻田大學新聞學博士學位,後受聘於複旦任教。其人酷愛足球,尤擅於守門。複大延聘球王李惠堂為名譽教練,謝又得到李的悉心指點,因而球藝日臻精湛,有門神之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