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中國戲曲名家(1)(1 / 3)

程長庚

程長庚(1811-1880),著名表演藝術家,戲劇活動家,京劇開山祖師。

名椿,字玉珊(一作玉山),安徽潛山人。活躍在清道光、成豐、同治年間,任四大徽班之一的三慶班班主兼主要演員,工老生。鹹豐時開始兼任精忠廟(清代北京戲曲藝人的行會性組織)會首。他藝術上嚴肅認真,兼收並蓄,極富創造精神,熔徽調、漢調、昆腔等於一爐,對京劇唱腔和表演藝術的形成做出了奠基式的貢獻,有“徽班領袖,京劇鼻祖”之譽。程長庚的唱腔音調高亢,寓柔於剛,表演凝重深沉,極為傳神。戲路頗寬,尤其擅演忠臣、義士一類人物,激昂慷慨,感人至深。有“伶聖”之稱。代表劇目有《文昭關》、《戰長沙》、《群英會》、《鎮潭州》。

譚鑫培

譚鑫培(1847~1917),京劇表演藝術家,工老生。湖北江夏(今武昌)人。父譚誌道,與程長庚同時的著名老旦演員,人稱“叫天”。故鑫培藝名為“小叫天”。譚鑫培曾在三慶班演武生和武醜,深得程長庚賞識。中年以後專工老生。繼“老生三傑”之後,他不斷革新,為京劇老生的唱腔和表演藝術拓出了新天地。他改造了過去老生唱腔注重氣足聲宏的特點,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大膽吸收京劇青衣、花旦、花臉等行當的唱法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調,創造出悠揚婉轉而略帶蒼涼的唱腔;同時,他不側重一技之長,十分注重唱、念、做、打幾種藝術手段的有機配合,善於表現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氣質。他的藝術風格卓異,影響深遠世稱“譚派”。作為一代藝術宗師,譚鑫培文武兼擅。代表劇目為《空城計》、《當鐧賣馬》、《李陵碑》、《擊鼓罵曹》、《捉放曹》等。

譚鑫培在京劇發展史上起了繼往開來的作用。譚鑫培在世時,人稱“伶界大王”,聲譽甚隆。京劇老生行當“無腔不學譚”,觀眾聽眾迷譚,甚至有“家國興亡誰管得,滿城爭說“叫天兒”的說法。梁啟超贈詩有“四海一人譚鑫培,聲名州載轟如雷”之句。譚鑫培藝術生命長久不衰,藝術成就有口皆碑。半個多世紀以來,很多京劇老生都宗法於他,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創出新的流派。30年代先後成名的“四大須生”都受到過譚派藝術的熏陶。他們是深得譚派藝術精髓而後獨創的。

楊小樓

楊小樓(1878~1938),京劇表演藝術家,工武生,名嘉訓,藝名小樓,原籍安徽懷寧,生於北京,出身於梨園世家,祖父是武旦演員,父楊月樓是“同光十三絕”之一。幼年在北京小榮椿科班從楊隆壽學藝,出科後,又拜名武生俞菊笙為師,並得到譚鑫培的指教和獎掖。他曾長期與譚鑫培、梅蘭芳、餘叔岩等名家合作演出,也曾首創性地以武生挑大梁領銜劇社。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漢等地享有盛譽,人稱“武生宗師”。

楊小樓身材魁偉,嗓音清亮,再加上學藝刻苦、轉益多師,在藝術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武功超群,但從不賣弄技巧,一招一式,講究合乎戲情戲理,揭示人物內心活動。他的唱、念,聲如裂帛,噴吐有力,既字準句清又富有韻味。他脫出前人窠臼,“武戲文唱”,對武生藝術的唱腔和表演頗多創造性的發展。楊小樓一專多能,戲路頗寬,長靠短打,文武老生,演來都得心應手,形神畢肖,他的藝術世稱“楊派”。李萬春、李少春、高盛麟等都是楊派傳人。擅演劇目有《長阪坡》、《挑滑車》、《鐵籠山》、《鬧天宮》、《霸王別姬》等。

王瑤卿

王瑤卿(1881~1954),卓越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改革家,戲曲教育家。

原名瑞臻,字稚庭,藝名瑤卿(一名瑤青)。祖籍江蘇淮陰,生於北京,9歲學藝,14歲登台。始專工青衣,後也演刀馬旦、花旦。18歲起任福壽班主演,已進人名演員之列。1902年秋至辛亥革命前,曾被選進清宮廷“承差”為皇家演戲,與“伶界大王”譚鑫培、“武生宗師”楊小樓合作。與此同時,他還在民間搭班演出,1906年以後,任同慶班頭路青衣,與譚鑫培合演生旦戲,珠聯壁合,一時稱為絕響。辛亥革命後,王瑤卿重排和新編了一些古裝戲,並嚐試演出了時裝戲,表現了藝術上的革新精神,他的成就改變了京劇形成後一直是生行領銜的局麵,時人把他與譚鑫培並稱“梨園湯武”。

王瑤卿對京劇旦角藝術的貢獻是多方麵的,奠基式的。原來京劇旦行分界森嚴,各行當在表演要求上各有所偏,像青衣隻許捧著肚子傻唱,而不注意表情動作的配合。王瑤卿從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出發,融會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藝術,創“花衫”一行。又善於根據劇中人物的個性和演員的嗓音條件,創製新的唱腔。此外,對京劇旦角的服裝、化妝等也做過重要改革。這一切,豐富了旦角藝術的表現力,為後來旦角藝術的革新和發展開辟了道路。1926年以後,王瑤卿因嗓音失潤,息影舞台,致力於戲曲教育。他先後在中華戲劇專科學校、國劇傳習所等處任教。解放後,任中國戲曲學校校長。幾十年來,他的入室弟子數以百計,有成就者,不勝枚舉。四大名旦均曾師事王瑤卿,並在他的幫助和指導下開創了自己的流派。其他有影響的傳人有趙桐珊、雪豔琴、王玉蓉、劉秀榮等。因王瑤卿教育成就卓著,戲曲界戲稱他為“通天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