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中國戲曲名家(4)(1 / 2)

藍馬(1915~1976),著名話劇、電影表演藝術家。原名董世雄。祖籍為浙江省餘杭縣。他出生於北京,從小就愛好戲劇藝術,中學時加入左翼戲劇組織新球社,又考入上海聯華影業公司北平演員傳習所。1934年加入職業話劇團中國太行劇團。抗戰爆發後,輾轉在西安、武漢、香港、重慶等地,先後參加大風劇社、中華劇藝社、中國救亡劇團、旅港劇人協會、中國藝術劇社等演出團體,獻身進步的戲劇業。參加了《回春之曲》、《李秀成之死》、《霧重慶》、《祖國在召喚》等劇演出。抗日戰爭勝利後到上海,參加上海藝社、昆侖影業公司,成功地在影片《萬家燈火》、《麗人行》、《希望在人間》

中扮演了重要腳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期在總政文工團從事話劇演出。1956年,因在話劇《萬水千山》中出色地塑造了紅軍指揮員李有國的光輝形象,榮獲全國第一屆話劇觀摩演出大會一等演員獎,生前曾任中國劇協理事。

藍馬是深受全軍指戰員和全國人民喜愛的表演藝術家,他的表演富於激情,深厚感人,可塑性強。他扮演過一係列性格迥異的腳色,演來個個真實可信,生活氣息濃鬱,毫無自然主義的痕跡。在《萬水千山》中,塑造的紅軍指揮員李有國高大充實、可愛可敬,是我國軍事題材的影劇藝術中不可多得的成功的藝術形象。

吳仞之

吳仞之,著名話劇導演藝術家。原名上千,又名常千。江蘇蘇州人。

1902年生,青年時代當中學教員時即從事業餘話劇導演活動。抗日戰爭初期,在上海藝術劇社、上海劇藝社等進步話劇演出團體當業餘導演。1941年起轉為專業影劇導演,創作十分活躍,成為與黃佐臨、朱端鈞等齊名的“孤島四大導演”。解放戰爭時期,除從事影劇編導外,還任上海實驗戲劇學校教務主任、教授,國立南京劇專副教授等職,致力戲劇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從事部隊文藝工作。轉業後,較長時間在上海戲劇學院任領導職務,並導演《雷鋒》、《家》、《霜天曉角》等劇。現為中國劇協理事。

吳仞之的導演風格樸實疏朗,時代感強。在藝術上勇於探索,能創造性地吸取各演劇方法之長,形成自己的特色。

石淩鶴

石淩鶴,著名表演、導演藝術家,劇作家。原名石聯學。江西樂平人,1906年生。“五四”運動時,參加過進步演劇活動,後因從事革命活動被迫流亡日本。回國後參加上海藝術劇社,在《炭坑夫》、《西線無戰事》等劇中擔任重要腳色,此後創作了不少革命話劇和電影劇本,導演過夏衍的《賽金花》、《秋瑾》等。抗日戰爭時期,在第八集團軍戰地服務隊、抗敵演劇八隊和孩子劇團從事抗日宣傳,編導了許多戲劇作品。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江西省文化局長、江西劇協主席等職。創作了話劇《方誌敏》,組織挖掘整理了贛劇傳統劇目《珍珠記》、《還魂記》等。

石淩鶴既是黨的戲劇電影事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又是卓有成就的藝術實踐家。他的演出活動、導演實踐和戲劇創作,對中國革命戲劇電影事業作出了貢獻。

歐陽山尊

歐陽山尊,著名話劇表演、導演藝術家。曾用名歐陽壽。湖南省瀏陽縣人,1914年生。自幼過繼給伯父歐陽予倩。中小學時代在上海參加了影劇演出。30年代在上海、杭州等地參加上海戲劇協社、五月花劇社、40年代劇社等演出團體,獻身進步戲劇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一隊。1938年到延安。曾在“抗大”總校文工團副團長,一二○師戰鬥劇社社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期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兼副總導演。導演了《白毛女》、《日出》、《關漢卿》、《上海屋簷下》、《雷雨》、《霓虹燈下的哨兵》、《帶槍的人》等劇目。現調到文化部工作,任中國劇協理事。

歐陽山尊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堅持從生活出發的原則,堅持話劇民族化的道路。作為劇院的主要領導者之一,對北京人藝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導演風格嚴謹質樸,構思完整。善於運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係引導演員把情感體驗和形體表現結合起來,導演的戲真實自然,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黃佐臨

黃佐臨,著名導演藝術家、戲劇理論家。早年留學英國,專攻戲劇導演。回國後在若幹劇團等演出團體從事編導工作。抗日戰爭時期,留在“孤島”上海,堅持愛國戲劇活動,導演了《夜店》、《林衝》等有進步意義的劇目,為當時著名的“孤島四大導演”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院長等職,導演了《曙光照耀著莫斯科》、《布穀鳥又叫了》、《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第二個春天》、《激流勇進》、《伽利略傳》(與陳顒合作)等劇。

黃佐臨熟悉歐美戲劇,後來又深入研究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格魯托夫斯基等各種戲劇流派,不囿於一家之言,而能博采眾家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