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由香港返回。長期在北京京劇團任副團長兼主要演員,和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合作,對京劇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曾赴朝慰問中國人民誌願軍。近年間或參加示範觀摩演出,以主要精力致力於培養後學及戲曲理論研究、戲曲表演經驗總結工作。現任中國劇協副主席,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張君秋扮相俊秀,噪音“嬌、媚、脆、水”,加之廣采博取,融諸家之長又能獨出機杼,唱腔和表演都有很深的造詣。他的唱腔絢麗豐富,婉轉高雅,很能傳出中國女性溫柔、蘊藉的特點。他的表演端莊自然,雍容含蓄,給人以美和真的感受,張君秋善於塑造美麗善良而又富於反抗精神的古代婦女形象,他對各種表演技巧的安排和運用,無不服從人物豐富性格的刻畫,既注重符合戲情戲理,又講求舞台形式的美。他的代表性劇目有《濤文會》、《西廂記》、《秋瑾》、《趙氏孤兒》、《打漁殺家》、《玉堂春》、《望江亭》、《秦香蓮》等,後四種已攝製成藝術影片。有《張君秋戲劇散論》行世。李炳淑、楊春霞、李淑蕊等都是學張而有較突出成就的中年京劇旦角。
袁世海
袁世海,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工淨角。原名袁瑞麟。北京人,1916年生。自幼酷愛京劇。八歲拜師許德義學藝,工老生。後入富連成科班,取名袁盛鍾,繼續工老生。經肖長華指點改學淨角,藝名更為袁世海。1940年得拜著名架子花臉郝壽臣為師,成為郝派藝術最突出的繼承人。解放前常與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馬連良、高慶奎等名家聯袂演出,在北平、天津、上海及華北、東北各地頗負盛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中國京劇院主要演員,同李少春、杜近芳、葉盛蘭、葉盛章等名演員合作演出了大量傳統劇目和現代戲。代表作有《九江口》、《盜禦馬》、《西門豹》、《牛皋招親》、《捉放曹》、《戰宛城》、《黑旋風李逵》、《群英會》、《野豬林》、《紅燈記》、《平原作戰》等,後四種被拍攝成戲曲藝術片。曾多次隨團出訪歐、亞、美的一些國家,有一定的世界影響。現任中國劇協理事。袁世海宗郝派而有所發展。他熔銅錘、架子花臉於一爐,創造出氣魄恢宏、絢麗多彩、唱、念、做、打渾然一體的袁派藝術。表演注重塑造人物,借鑒話劇、電影的一些表現手法,把寫實和寫意結合起來,對傳統的京劇現代化作出過一定貢獻。所演舞台形象,形神畢肖,有“活曹操”、“活張飛”、“活李魁”、“活魯智深”之譽。
常香玉
常香玉,傑出的豫劇女表演藝術家。工旦角。原名張妙玲,河南鞏縣人,1922年生。父為豫劇男旦,她從小受藝術熏陶,九歲拜師學藝。初習小生、須生,後專工青衣、花旦。10歲登台,13歲以文武兼工譽滿開封。舊社會受盡淩辱,曾以死抗爭。成名後經常為賑濟災民舉行義演,熱心公益。
1948年在西安創辦香玉劇校。新中國成立後,藝術天才得到充分發揮。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率領劇社在西北、中南和華南義演,以全部收入捐獻“香玉劇社號”飛機一架,被譽為“愛國藝人”。後又到朝鮮作慰問演出。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編排上演了一些現代劇目。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戲曲學校校長。常香玉居豫劇“五大名旦”之冠。和崔蘭田、陳素真、馬金鳳、閻立品一道為現代豫劇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所創立的“常派”,是豫劇旦角中影響最大、從者最眾的重要戲曲流派。她敏而好學,功底深厚,又勇於創新,曾廣泛汲取京劇、評劇、秦腔、河南曲劇以及一些說唱藝術的曲調和技巧,以豐富自己的唱腔和表演,又把祥符調、豫東調、豫西調、沙河調等不同風格的豫劇唱腔融會貫通,創出華采多姿、活躍跌宕的常派唱腔。她的表演聲情並茂,形神兼備,既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又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撞演劇目有《拷紅》、《白蛇傳》、《戰洪州》、《大祭樁》及現代戲《人歡馬叫》、《紅燈記》等。代表作《花木蘭》已攝成影片。
紅線女
紅線女,傑出的粵劇女表演藝術家,工旦角。原名鄺健康。廣東開平人,1927年生。13歲學藝。40年代初,參加馬師曾劇團。長期與粵劇改革家、名醜生馬師曾合作,在兩廣、內地及港澳、東南亞一帶演出。曾在香港組織真善美劇團,並參加了影片《家》、《春》、《秋》的拍攝。1955年由香港回廣州,參加廣東省粵劇團。1957年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獲古典音樂比賽金質獎章。曾多次出國訪問演出,在國際上、特別是在東南亞享有盛譽。曆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廣州粵劇團藝術總指導等職。紅線女是當代粵劇舞台上流傳最廣的“紅腔”(也稱“女腔”)的創始人。她天賦極好,扮相秀美,嗓音寬亮甜美。藝術上富有創新精神。在繼承粵劇傳統技巧的基礎上,她大膽借鑒電影和話劇的長處,更新和豐富粵劇的舞台藝術,從曲藝、西洋聲樂中吸取演唱方法和旋律,豐富粵劇的唱腔曲調。她的唱腔的特點是唱情不唱曲,意在發掘人物的感情,吐字清晰,過腔流暢,上下無礙,悠悠揚揚,出其自然,有“龍頭風尾”之稱。代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此二種已拍成影片)、《李香君》、《照君出塞》及現代戲《山鄉風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