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中國戲曲名家(2)(1 / 3)

尚小雲(1900~1976),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名德泉,字綺霞,河北南宮縣人。10歲在京人三樂(後改正樂)科班學藝,初習武生,後改老生,再改青衣。與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趙桐珊)並稱“正樂三傑”。出科後,曾在北京童伶競選大會上榮獲“童伶大王”的美譽。先後與孫菊仙、楊小樓、王瑤呻、餘叔岩、馬連良合作,名聞遐邇。20世紀20年代,以精湛技藝躋身“四大名旦”行列,獨樹一幟的“尚派”藝術逐漸成熟。

1937年,創辦了“榮春社”科班,培養了許多優秀演員。新中國成立後,組建“尚小雲劇團”。1959年到陝西任陝西京劇院院長。尚派藝術以剛勁婀娜著稱。尚小雲嗓音寬亮,行腔峭拔,高亢,武功根底深厚,擅長演刀馬戲,塑造了許多英姿颯爽的巾幗英雄形象。他的武打動作洗練幹脆,俏麗灑脫,勇猛中透著穩健,能在緊張的開打中表現人物。尚派藝術在京劇旦角藝術中以其勁健的美而獨具風采。擅演劇目有《二進宮》、《四郎探母》、《梁紅玉》、《失子驚瘋》、《昭君出塞》等。後二種已攝製成藝術影片。學尚並有成就的演員主要有:楊榮環、雪豔琴、趙嘯瀾等,次子長麟也能傳其藝。

周信芳

周信芳(1895~1975)京劇表演藝術家。字士楚,浙江慈溪人。6歲學藝,7歲登台演娃娃生,故取藝名“七齡童”。先在杭州、漢口等地獻藝,1907年至上海,藝名改為“麟麒童”。後到北方演出,曾與梅蘭芳同台。

1912年以後,長期在上海從事戲劇活動,曾與譚鑫培、金秀山、馮子和等合作,受到前輩藝術家的熏陶。“五四”運動前後,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開始自編新戲,演出過《宋教仁》、《學拳打金剛》等,同情民族民主革命,抨擊賣國賊。並在歐陽予倩、王鴻壽、汪笑依等人的協作下,編演、移植了許多劇目。1927年參加了南國社,進行話劇藝術實踐,同時廣泛閱讀文史書籍,研習書畫藝術,加深藝術修養。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加強了戲曲表演的現實主義傾向,形成了影響很廣的“麒派”藝術。抗戰時期,積極編演新劇,宣揚愛國思想。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參加各種愛國民主活動。解放後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劇協副主席,上海京劇院院長等職。曾赴朝慰問中國人民誌願軍,出訪過蘇聯。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周信芳是京劇革新家。他繼承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致力於符合時代精神的藝術創造。“麒派”藝術以其現實主義的表演傾向,在戲曲界被稱作“體驗派”。“麒派”藝術具有一種雄渾、質樸、豪邁的陽剛之美。周信芳最善做工,根據戲情戲曲、人物特征,創造性地運用各種程式技法,以舞蹈化的形體動作為人物傳神寫照。他的身段灑脫洗練,動作遒勁別俊,既誇張又準確,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他的唱別具一格,古樸蒼勁,嗓音帶點沙啞,吐字行腔清晰真切,接近口語而不失起伏跌宕之美。他的念白素來為行家所稱道,韻味醇厚,聽起來鏗鏘悅耳,動人心魄。“麒派”名劇有《四進士》、《清風亭》、《徐策跑城》、《蕭何月下追韓信》、《烏龍院》、《打嚴嵩》、《海瑞上疏》等。其中《四進士》改名《宋工傑》搬上銀幕,《徐策跑城》和《下書殺惜》(即《烏龍院》)攝製成影片《周信芳舞台藝術》。有《周信芳演出劇本選集》、《周信芳演出劇本新編》行世。另有藝術經驗記錄《周信芳舞台藝術》。主要傳人有高百歲、陳鶴峰等。其子少麟也得其真傳。

馬連良

馬連良(1901~1966),著名表演藝術家。京劇四大須生之一。字溫如,北京人。回族。9歲人喜連成科班,受業於葉春善、肖長華、茹來卿等名師。初習武生,後改老生。10歲登台。17歲出科後,又拜孫菊仙為師,並私淑餘叔岩,博采眾長,發揮獨創,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馬派”。

長期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演出,享有盛譽。新中國成立後,由香港返回北京。任北京京劇團團長、北京戲曲專科學校校長等職。曾赴朝為中國人民誌願軍作劇演出。“馬派”藝術柔潤、瀟灑,具有一種清雅和諧的美。

馬連良唱、念、做均臻化境,武功根底也很深厚。他的唱俏麗而不失蘊藉,委婉而不失深沉,許多唱段膾炙人口,風靡南北。他的念白頓挫分明,剛柔相濟,富有表現力和節奏感。他的做功舉止飄逸,動作透脫,富有舞蹈性而又十分傳神。他的表演風格不僅在京劇老生行當中從者甚多,對其他行當,其他戲曲劇種的表演藝術也有重要影響。“馬派”名劇有《群英會》、《借東風》、《甘露寺》、《四進士》、《老十安劉》、《海瑞罷官》、《趙氏孤兒》等。參加演出的《群英會》、《鍘美案》攝製成藝術影片。常演劇目編有《馬連良演出劇本選集》。弟子李慕良是影響頗著的京劇琴師,王和霖、言少朋、遲金聲、馬長禮、張學津都是宗馬而有所成就的。

裘盛戎

裘盛戎(1915~1971),京劇表演藝術家。北京人。其父為著名銅錘花臉、何(佳山)派傳人裘桂仙。自幼隨父學藝,13歲人富連成科班,從師肖長華、孫盛文等,工銅錘花臉兼架子花臉。1934年出科後,搭班演戲。秉承家學,宗何(桂山)派,又廣泛吸取金少山、郝壽臣、侯喜瑞等名淨之長,獨創出風格卓異的“裘派”藝術。40年代後期自己挑班。解放後,任北京京劇團副團長,長期與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等知名藝術家合作,“裘派”藝術更臻化境。裘派藝術韻味醇厚,雄渾而不流於粗礪,豪放而不失細膩嚴謹。唱、念、做、打,無一不精,做戲全力以赴,表演渾然一體,具有多樣統一的整體美。裘盛戎的唱、念不同於前輩淨角藝人的實大聲宏,講究氣魄,但更講究韻味,較少用“炸音”,吐字、行腔十分考究,特別是口鼻共鳴、剛柔相濟的發音,別具一格,非常善於表達人物強烈、複雜的感情。他的做功受周信芳“麒”派藝術的影響,氣質凝重,工架結實洗練,灑脫大方,注重以形傳神,刻畫人物心理的變化。裘派藝術在當今淨角藝術中影響最大,京劇界近年有“十淨九裘”之說。裘盛戎的代表性劇目有《姚期》、《鍘美案》、《赤桑鎮》、《打龍袍》、《將相和》、《盜禦馬》、《鎖五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