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中國戲曲名家(2)(2 / 3)

等。參加過戲曲片《群英會》、《鍘美案》的拍攝。傳人方榮翔深得其藝術真髓並有所創造。

李少春

李少春(1919~1975),京劇表演藝術家。河北霸縣人。自幼隨父李桂春(小達子)在上海學藝。後拜譚派傳人陳秀華為師學老生戲,從楊派武生丁永利學武生戲。定居北京後,拜師餘叔岩,深得餘派精髓。後又從周信芳學“麒派”,也得其真傳。這樣廣學博取,藝術上日益精進,以文武全能、戲路寬正轟動京師劇壇,成為馳名南北的老生、武生藝術家。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京劇院與袁世海、杜近芳等合作,藝術更趨純熟。參加了《白毛女》、《紅燈記》等現代戲的演出,對運用京劇這一傳統戲曲形式表現現代生活作了有益的嚐試。曾多次出國演出,影響遍及西歐、南美及日本、印度、緬甸等亞洲國家。李少春一專多能,文武兼擅,是難得的戲曲全才。他的唱腔清醇甜潤、婉轉細膩,念白抑揚有致、沉穩流暢,做工飄灑優美,武打幹淨利落。他的“猴戲”,個性鮮明突出,演技高超驚人,在國內外教享有盛譽。擅演劇目還有《定軍山》、《戰太平》、《打金磚》、《長阪坡》、《柴桑關》、《鬧天宮》、《水簾洞》、《將相和》、《滿江紅》等。主演的《野豬林》已攝製成藝術影片。

李金順

李金順(1896~1952),著名評劇女演員,工旦角。天津人。幼年習京韻大鼓、京劇、小調。16歲改學評劇,從師東發紅、倪俊聲。以擅演花旦戲在天津唱紅,後來轉到營口、長春、沈陽、哈爾濱掛頭牌演出,馳名關內外。她繼承和發展了唐山警世劇社的藝術風格,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李派”

藝術。1928年,受全國人民反日情緒的激發,排演了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時裝新戲《愛國嬌》。

李金順是早期評劇的代表人物,是評劇最早的女演員之一。她吸取前輩藝人的優秀成果,借鑒其他表演藝術(如京劇、大鼓等)的表現技巧、唱腔,對評劇旦角藝術和伴奏做了大量改革,特別是對原評劇拘謹的腔調和簡單的旋律做了大膽的突破,設計了許多板式新穎、傳情真切的唱腔,大大豐富了評劇旦角唱腔的藝術表現力。“李派”藝術影響很大,評劇“四大名旦”,即“評劇皇後”白玉霜、長期享譽津門的劉翠霞及愛蓮君、喜彩蓮等都是在李金順演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形成自己風格的。“李派”名劇主要有《王少安趕船》、《杜十娘》、《珍珠衫》等。

田際雲

田際雲(1864~1925),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戲劇活動家。名瑞麟,藝名響九霄。河北高陽人。12歲學藝,15歲成為享譽京律的著名花旦。

青年時,曾在上海與黃月山、譚鑫培等同演於金桂茶園、天成茶園。返京後與黃月山等京劇演員實行梆子、皮簧同台演出。擔任過北京精忠廟會首。據傳在清廷演戲時,曾為維新派人士傳遞消息。戊戌變法失敗,逃亡上海。3年後返京,嚐試編演了一些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戲。1911年因邀請新劇演員王鍾聲在他經營的天樂園演出,被清政府拘禁百日。辛亥革命後,發起組織藝人群眾團體正樂育化會+並創辦北京第一個女子科班崇雅社,培養出一批女演員。田際雲功底深,戲路寬,工花旦,最善於演扇子戲,有很多絕技,又不離開人物性格的塑造。他表演的笑,既自然又富有神韻,時人譽為一絕。此外,還兼演青衣、武生、老生、小生等行當。對不同類型的人物,都能演得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擅演劇目有《十萬金》、《乾元山》、《英傑烈》、《蝴蝶杯》、《春秋配》等。

康子林

康子林(1870~1930),川劇表演藝術家,工小生。又名芷林,別號二蠻。四川邛崍人。10歲學藝,學過旦角,小生。文武兼擅。出科後搭班演出,為廣大觀眾所喜愛。辛亥革命後,同其他川劇藝人組成三慶會,自任會長,並成立研精社,改良川戲。把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五種聲腔融彙在一起,促進川劇發展,使之趨於定型,並加強了藝人的團結。又開辦科班培訓學員,獎掖後學。因熱心公益,辦事公道,川劇界尊為“康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