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子林一專多能,藝術精湛。時人讚他“功蓋三慶會,名成八陣圖”,因為他演《八陣圖》中的陸遜,利用耍翎、飛冠、甩發等絕技,刻畫人物困陣時的複雜而劇烈的內心活動和外部神態,達到形神畢肖的境界。他唱做俱佳嗓音清亮,音色美,音域寬,行腔有韻味,表演注重傳神,善於運用各種程式和特技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代表劇目有《評雪辨蹤》、《八陣圖》、《三變化身》、《情探》、《白蛇傳》、《三難新郎》等。
陽友鶴
陽友鶴(1913~1984),傑出的川劇表演藝術家,工旦角。藝名筱桐鳳。
四川彭縣人。8歲學藝,同年即登台演出。青年時代在瀘州、資陽一帶已頗負盛名。後到川劇中心成都、重慶,長期與名宿張德成(正生)、曹俊臣(小生、武生)等合作,技藝更加純熟。新中國成立後,積極從事川劇傳統劇目的發掘和整理,熱心對川劇音樂、表演的改革與創新,並努力促進川劇和兄弟劇種的藝術交流,樂於獎掖後學。對川劇藝術的發展貢獻頗多。曾任成都市川劇院副院長,中國劇協四川分會名譽主席。陽友鶴舞台生活60餘年,一直勤修苦練,不斷創新。他文武兼擅,唱做兼工。能戲很多,精通旦行的各種表演。無論是圉門、青衣、刀馬、花旦,還是鬼狐、奴旦,他演來都得心應手,自如得體。表演講究法度規範,運用程式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他能從生活和人物性格出發,依法度而又不拘泥於成法,創造性地運用程式,被譽為“程式表演的種子”。他與名醜周企何依據小船在川中急流飛舟的情景設計出的《秋江》的舞蹈,就是完美的表演程式,榮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表演一等獎。代表劇目有《刁窗》、《金山寺》、《八寶公主》、《打神》、《貂禪》、《別宮出征》、《鐵籠山》等。由他講述,別人記錄整理的《川劇旦角表演藝術》,是川劇表演基本教材,影響很大。川劇著名旦角陳書舫、許倩雲、廖靜秋都受過他的指點。
嚴鳳英
嚴鳳英(1930~1968),傑出的黃梅戲女表演藝術家,工旦角。原名鴻六,又名黛峰。安徽桐城人。出身貧苦。白幼酷愛藝術,13歲拜師嚴雲高學藝,15歲正式搭班演出。當時,黃梅戲還不成熟,戲班演員少,服裝道具也極簡陋,多在農村演出。嚴風英主要輾轉於皖南山區。1947年以後,嚴風英又學過京劇,並從其他藝術形式,如電影、流行歌曲中吸取營養,對黃梅戲的唱腔、表演技巧作了創造性的豐富和發展。演出活動也轉移到安慶、蕪湖、南京等城市。新中國成立後,又拜北昆名宿白雲生為師,博采廣收,藝術才華得到更充分地施展,多次在華東、安徽的戲曲會演中獲獎。曾任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副團長。嚴風英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她有一副甜美清脆的好嗓子,更注重發聲吐字的演唱技巧。她的唱圓潤醇冽,聽來似行雲流水,自然曉暢,似乎毫不費力,但包含著很高的藝術技巧。黃梅戲在全國有現在的影響,與嚴鳳英的藝術成就是分不開的。她主演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攝製成影片,為廣大觀眾所喜愛。有些唱段風靡全國。
俞振飛
俞振飛,昆曲、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號遠威,號箴非。江蘇鬆江縣人。1992年生。其父俞粟廬為著名昆曲唱家,自成“俞派”,有“江南曲聖”之稱。自幼隨父學唱,後經沈月泉、徐淩雲悉心指教。又向蔣硯香學京劇小生表演。1931年經程硯秋介紹,拜程長庚之孫京劇名小生程繼先為師,正式“下海”。後一度中斷專業戲曲活動,任上海暨南大學文學院講師。
不久,梅蘭芳至上海,邀俞同台演出一後俞參加過程硯秋的劇社和梅蘭芳劇團,並與馬連良、張君秋去香港合作演出,拍攝了《玉堂春》、《梅龍鎮》等舞台紀錄片。1957年起任上海戲曲學校校長。現任多種社會職務,仍不輟培養青年演員和著書立說。俞振飛學識淵博,天賦條件好。他精通京、昆兩種藝術,唱、念、做都有獨到之處。特別是他的唱講究出字重,行腔婉、講究吞葉虛實,注重聲情並茂,旋律優美豐富,善於用裝飾音。他的表演,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尤其擅長扮演儒雅瀟灑的青年書生。他的表演清新俊逸、倜儻風流,毫無脂粉氣、輕薄相,充滿激情而又不失高雅,富有,“書卷氣”。
擅演劇目有昆曲《牡丹亭》、《長生政》、《荊釵記》、《太白醉酒》、《牆頭馬上》;京劇《群英會》、《奇雙會》等。與梅蘭芳、言慧珠等合作演出的《驚夢》、《斷橋》、《牆頭馬上》,已攝製成影片。著述有《振飛曲譜》、《習曲要解》、《念白要領》等。
張君秋
張君秋,京劇表演藝術家。原名滕家鳴。祖籍江蘇丹徒。1920年生。自幼受母親熏陶,喜愛戲曲藝術。曾從王瑤卿學青衣,後又得尚小雲、梅蘭芳的教益。15歲時在北京演出初露頭角後,又在天津、上海等地贏得聲譽。40年代初起,自組班社,掛頭牌演出。曾得程硯秋的指教,並在程和王瑤卿的影響下,自創新腔,形成自己的風格,被譽為“四小名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