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中國戲曲名家(3)(2 / 3)

新鳳霞

新鳳霞,著名評劇女演員,工青衣、花旦。原名楊淑敏,小名楊小鳳。

天津人,1927年生,13歲正式拜師學評劇,14歲登台,主要唱花旦、青衣,也反串小生、老生、老旦。初常隨草台班,到河北農村演出。1943年,在天津曾與侯寶林、郭啟儒等相聲演員同台演出。還曾受話劇藝術家唐槐秋等的指導,移植過《雷雨》、《風雪夜歸人》等話劇。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在評劇舞台演出現代戲《小二黑結婚》。長期在中國評劇院任主要演員,對評劇藝術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近年來,新鳳霞因左肢癱瘓不能重返舞台,她悉心授徒,著書作畫,藝術生命仍煥發著新的光彩。

新鳳霞是評劇藝術的革新家。對評劇前輩白玉霜、劉翠霞、愛蓮君的唱腔頗為傾心,同時也從京劇和曲藝中汲取營養,虛心同音樂工作者和琴師密切合作,創造出別具風采的“新派”藝術。新鳳霞戲路寬正,能戲很多,尤其善於塑造新時代的婦女形象。她創造的明朗流暢、婉轉甜潤的新派唱腔,既保持了原評劇唱腔樸實單純明白如話的特點,又揉進了京劇、秦腔、民歌的旋律,顯得節奏明快,玲瓏華麗。周恩來對“新派”演唱藝術給予很高評價,稱讚新鳳霞“唱詞吐字清楚易懂”。代表劇目有《花為媒》、《劉巧兒》、《金沙江畔》、《祥林嫂》、《無雙傳》、《乾坤帶》等。其中,《劉巧兒》,《花為媒》被拍成電影。散文集《新鳳霞回憶錄》格調清新,猶如一幅幅描繪世態人情的風俗畫,幫助讀者認識社會、認識人生。

熊佛西

熊佛西(1902~1965),著名戲劇藝術家。原名熊福禧。江西豐城人。

早年曾經與沈雁冰等人組織民眾戲劇社,倡導愛美劇,後留學美國:研究戲劇和文學。1926年回國從事戲劇教育和戲劇運動。先後任北京國立藝術學校戲劇係、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戲劇係主任、四川省立戲劇音樂實驗學校、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校長。1932年前後,曾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戲劇委員會主任,到河北定縣搞戲劇實驗,擴大話劇影響。解放後任上海戲劇專科學校校長,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他在戲劇創作、舞台演出和戲劇教育方麵,都卓有建樹。

焦菊隱

焦菊隱(1905~1975),著名導演藝術家。原名焦承誌,曾用藝名菊影,天津人。1928年在燕京大學畢業前夕,因演出進步話劇被軍閥張作霖通緝。

1929年出版了《現代短劇譯叢》,翻譯介紹了莫裏哀、哥爾多尼等人的劇作。

1930年創辦中華戲曲學校。1935年赴法留學,在巴黎大學用法文撰寫論文《誇日中國之戲劇》,獲博士學位。1938年回國後,先後在廣西、四川、北平等地從事戲劇教育、編導和譯著,並創辦北平藝術館,組建中華戲校的校友劇團。解放初,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兼西語係主任、中國戲劇家協會藝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後調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兼總導演。

焦菊隱一生導演了大量中外名劇。老舍、曹禺、郭沫若的代表作經他二度創造顯示了更深刻的藝術感染力。他執導的《龍須溝》、《茶館》、《虎符》、《蔡文姬》、《武則天》等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保留劇目,有的被搬上銀幕,有的在國外演出引起轟動。翻譯出版的聶米羅維奇一丹欽科的《文藝、戲劇、生活》和《契訶夫戲劇集》較早地把蘇聯現實主義的演劇方法和俄羅斯批判觀實主義的優秀作品介紹到中國來。《焦菊隱戲劇論文集》收錄他建國後所寫的重要理論文章,是他幾十年戲劇活動的理論總結。

焦菊隱的戲劇理論和導演藝術自成一家。他既吸取了民族戲曲傳統的精華,又融彙了西方戲劇和蘇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係的科學方法,對許多戲劇理論問題,如話劇的民族風格、民族形式,導演藝術創造等,都要精辟見解。他認真研究民族戲曲的優良傳統、美學規律和表現手段,把它們有機地運用於話劇藝術,導演的戲十分耐人尋味,既符合中國不同層次觀眾的審美要求和審美習慣,又吸引了大量外國戲迷。他的作品是中國話劇藝術的瑰寶。

劉保羅

劉保羅(?~1941),戲劇活動家、表演藝術家。名。湖南長沙人。

1930年在上海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直接領導的第一個話劇團體——藝術劇社,參與《西線無戰事》、《阿珍》等戲的組織和演出活動。

1932在杭州組織五月花劇社,演出進步戲劇,遭國民黨迫害,被捕入獄。抗日戰爭爆發後,進入新四軍根據地,從事革命戲劇活動。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無產階級革命文藝事業。

朱端鈞朱端鈞(1907~1978),著名戲劇導演藝術家。字公呂,浙江餘姚人。30年代參加左翼戲劇運動,為複旦劇社的重要成員。抗日戰爭時期,在上海劇藝社等戲劇團體任導演,導演了《夜上海》、《妙峰山》、《孔雀膽》等劇目,鼓舞了“孤島”上海人民的愛國熱情,被譽為“孤島四大導演”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上海戲劇學院表演係主任、副院長等職。導演過話劇《上海屋簷下》、《年輕的一代》、《關漢卿》、《吝嗇鬼》等,並應邀為其他藝術團體導演過戲曲《星星之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