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中國戲曲名家(3)(3 / 3)

朱端鈞藝術態度嚴肅,導演風格樸實莊正、嚴謹細膩。注重整體構思,力求劇場藝術的完整統一。他導演的戲,主要人物形象與群象交相輝映,表演與舞台設計和諧完美,具有整一性。

金山

金山(1911~1982),著名戲劇、電影表演藝術家。原名趙默,字緘可。

祖籍湖南沅陵,父輩遷至江蘇吳縣。從小酷愛戲劇,學過京劇。30年代初在上海參加了左翼戲劇家聯盟,在上海的工廠、學校和郊區農村開展“藍衣劇運”(即工人劇運)主演並導演了不少進步戲劇。1935年,組織東方劇社,參加上海業餘劇人協會,與趙丹等人同台演出《娜拉》、《欽差大臣》等外國古典名劇,獲得成功。1936年組織40年代劇社,參加了國防戲劇《賽金花》

的演出,因成功地扮演李鴻章而名聲大振。抗戰爆發後,與趙丹、崔嵬等排演,《保衛盧溝橋》,並組織“上海救亡演出隊”二隊到各地演出,宣傳抗日,1939年,二隊更名為新中國劇團,金山隨團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演出。

1941年在香港主演了《馬門教授》。1942年到重慶,先後參加過《屈原》、《家》等劇的演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期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工作。

主演了《保爾·柯察金》、《萬尼亞舅舅》等,導演了《上海屋簷下》、《麗人行》、《文成公主》、《紅色風暴》等。

金山的電影生涯開始於1935年,處女作是《昏狂》。第:二年主演的《長恨歌》,《狂歡之夜》,贏得不少觀眾。1937年,在《夜半歌聲》中扮演主角宋丹萍,獲得好評。1947年,獨立編導了影片《鬆花江上》,顯示了對電影民族化、大眾化的追求。1959年,編導並主演了影片《風暴》,他以嫻熟的技巧,飽滿的激情出色地塑造了大律師施洋的光輝形象。

1978年以後,曾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中國電視劇藝委會主任等職,為振興戲劇藝術、發展電視事業奮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金山是有影響的表演藝術家。深厚、成熟,節奏鮮明,追求強烈的藝術教果,是他獨特的表演風格。他既善於借鑒汲取外國表演藝術的科學方法,又能靈活地運用我國民族戲曲的表演技巧。他始終注意演“人”,塑造人物性格。既強調腳色的內在情感的真實,也注意外在聲譽和形體的表現。對角色的每個手勢、步伐、姿態,每句台詞都精心推敲,力求做到精確、傳神。

趙丹曾稱他是中國現代話劇表現派的藝術家。

舒繡文

舒繡文(1915~1969),戲劇電影表演藝術家,安徽安慶人。小學時就主演過話劇。1931年在上海,曾在天一影片公司為我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配音。後加入集美歌舞劇社當演員,開始了舞台生涯。參加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五月花劇社、春秋劇社、上海業餘劇人協會等演出團體,獻身進步的戲劇事業。1932年以後,先後在藝華、明星、中製等製片公司或製片廠參加一些進步影片的拍攝。1941年夏,在重慶積極參加地下黨領導的中華劇藝社,並和張瑞芳聯合主演了該社第一個話劇《棠棣之花》,繼而參加許多劇目的演出,為宣傳抗戰做出了貢獻,表演藝術更臻成熟。時與白楊、張瑞芳、秦怡並稱話劇界的“四大名旦”。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參加拍攝優秀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成功地塑造了交際花王麗珍的典型形象。建國後,任多種社會職務,仍活躍在舞台和銀幕上。50年代初在上影參加了故事片和譯製片的創作,1957年調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為劇院的台柱,先後塑造了許多性格迥異的舞台形象。

舒繡文是位有獨特創造個性的表演藝術家,她外形並不漂亮,但有極高的藝術表現力。表演富於激情,真摯深刻,擅長性格化表演,戲路寬廣,無論是正派還是反派,演來都逼真傳神,栩栩如生。

王大化

王大化(1919~1946),話劇、歌劇表演、導演藝術家。山東濰縣人。

抗日戰爭時期到延安,從事革命戲劇工作。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後,深入生活,向民問藝術學習,吸取傳統戲曲精華,獻身新歌劇運動,是《白毛女》首次演出的導演之一;在秧歌劇《兄妹開荒》的創作和演出中,他塑造了翻身農民的形象,對中國革命運動作出了貢獻。

孫維世

孫維世(1921~1968),著名導演藝術家。四川南溪人。革命烈士孫炳文之女,抗日戰爭時期到延安。後被派往蘇聯學習戲劇,在蘇聯的九年中,係統地學習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係。解放戰爭期間回國,在前線做宣傳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和中央實驗話劇院的副院長、總導演等,導演了許多中外著名劇作,為在我國傳播斯氏體係,作出了重要貢獻,並為戲劇界培養了不少初步掌握斯氏體係演劇方法的人材。

孫維世導演風格真實細膩,富有獨創性。致力於表現人物的心靈。善於以準確的節奏和調度展示生活的本來麵目。

藍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