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度量衡的應用和作用(2)(3 / 3)

在傳統曆法中,回歸年的作用無與倫比。所謂回歸年,是指太陽視圓麵中心相繼兩次過春分點所經曆的時間。通俗地說,太陽在空中的周年視運動,表現為從南到北又從北到南的回歸性。在不同的季節,每天正午仰視太陽在正南方位的高度,會發現它是不一樣的。冬至前後,太陽最靠南,中午時候太陽照射在地麵物體上所形成的影子是一年之中最長的;過了冬至以後,太陽逐漸向北回歸,夏至前後,每天中午太陽幾乎到了人的頭頂之上(就地球北半球中緯度地區而言),這時它對地麵物體的投影是一年之中最短的。夏至以後,太陽又逐漸向南移動,經過半年時間,重新回到冬至點。太陽完成這樣一個由南到北又由北到南的運動所經曆的時間,就是一個回歸年。在一個回歸年之內,地麵上的氣候也經曆了從寒到暑又從暑到寒這樣一次完整的變化。因為太陽的運動直接決定了地球上任一點氣溫變化情況,所以回歸年長度對於反映地麵氣溫變化周期就具有重要作用,這就決定了它在曆法中極其重要的獨特地位。任何一部曆法,都得拿出自己的回歸年數值,古人把它叫做歲實。

可以設想,既然歲實反映了太陽回歸運動周期,隻要測出太陽在回歸運動中連續兩次過某一天文點的準確時間,就可以推算出回歸年的長度來。換句話說,隻要準確測出太陽到達某一地平高度的時間,就可以求出歲實來。看來問題非常簡單:要推算回歸年長度,隻要用渾儀觀測每天中午時太陽的地平高度就可以了。

可是,在實際操作中,卻此路不通。日光耀目,使人不能直視,用直接觀測法去測量太陽地平高度,很難辦到。要測算回歸年長度,必須另辟蹊徑。對此,古人選擇了立表測影的方法。

因為太陽在空中處於不同的地平高度時,它照射在地麵同一物體上所形成的影子長短也不同,這啟發古人想到,可以通過測量地上物體影子長短逆推太陽在空中的位置。《漢書·天文誌》把這一思想表達得非常清楚:“日去極遠近之差,晷景(同影)長短之製也。去極遠近難知,要以晷景。晷景者,所以知日之南北也。”即是說,太陽在做南北回歸運動時,它離開天極的遠近,決定了地麵表影的長短。太陽離開天極的遠近難以直接測知,隻有通過測量表影才能間接知道。測量表影的目的,就是為了推知太陽在空中的方位。

用立表測影法測定回歸年長度,簡便易行,隻要通過對具有極值意義的影長的測定,就可以直接判定回歸年的長度。例如一年之內中午時刻影子最短的日子相應於夏至,這時太陽最靠北,叫日北至;而影子最長的日子則相應於冬至,這時太陽最靠南,叫日南至。不管是南至還是北至,隻要準確測定其中任何一個的具體時刻,連續測量兩次,就可以推算出回歸年的長度來。在曆史上,中國古人選擇的是對日南至即冬至點的測定,這與他們對冬至的認識有關,正如《後漢書·律曆誌》所言:“日周於天,一寒一暑,四時備成……謂之歲,歲首至也。”四時,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太陽在天空做回歸運動,每過一個周期,地上的氣候就經曆一次春夏秋冬的寒暑變化,這叫做歲。顯然,歲就是回歸年。而“歲首至也”,至是冬至,即冬至是一個回歸年的開始。由此,隻要測出兩次冬至發生時刻,求出它們的時間間隔,再用這兩次冬至之間的年數去除,就可以得到一個回歸年的長度。這是中國古人測定回歸年長度的基本思路。

古人認為,自然界是由陰陽二氣構成的,並且陰陽二氣處於不停的推移運動之中。冬至是陽氣開始萌生的時刻,夏至是陰氣開始萌生的時刻。一年24個節氣,每個節氣都對應著陰陽二氣的不同狀態,而這些節氣又反映了太陽在黃道上的不同位置,可以通過立表測影的方法將其確定下來。由此,立表測影本身也是對陰陽二氣的一種測驗,古人把它叫驗氣。驗氣的實質是測定二十四節氣,其中最重要的,則是對冬至和夏至的測定。

中國先民對冬至和夏至的認識相當早,甲骨文裏已經有了“日至”的記載。《左傳》中則出現過兩次“日南至”的記錄,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對冬至的觀測。一般認為,大約最晚在春秋中期,用測日中影長的方法來定冬至和夏至,已經成為曆法工作的重要手段。

測量日中影長有一種專用工具,叫土圭。土圭一般是用玉製作的。《考工記·玉人之事》條記載土圭的形製和功用說:“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致日”,就是測量日中表影長度以求日至;“土”是度的意思,“土地”即測量地域。由此可知,土圭是一種長為1尺5寸的玉質工具,它用以測量日中時表影長度,以之判定冬夏至,還可以用來量度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