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麻葛織造生產曆史(3)(1 / 3)

早在新石器時代,麻、葛織品的規格、質量就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江蘇吳縣草鞋山出土的距今6000多年前的3塊野葛布殘片,是一種緯線起花的羅紋織物。密度是每厘米經線10根,按西周的標準計算,相當於5.5升(古代布80縷為升,縷,即根)。花紋有山形斜紋和菱形斜紋,組織結構屬絞紗羅紋,嵌入繞環羅紋,同時還有羅紋邊組織。在當時條件下,要織出花紋和組織結構如此複雜的葛布,是十分不容易的。到浙江吳興錢山漾出土的近5000年前的麻布實物,精細度有了很大提高,每厘米的經線達到24-31根,相當於10.5-13.5升,已經同今天的細麻布相近了。

進入奴隸社會後,紡織技術有了明顯的提高,麻、葛布的花色、品種大大增加。西周時,葛布、麻布的粗細規格,從7-9升到30升不等,種類、規格齊全。30升的麻布,經紗密度達到每厘米50根,相當於今天的高級府綢。在漢代,葛布、麻布有易、希、絡、縐、佇、拴、惠)、紺等多個品種。據《說文》解釋,易是細麻布,希是細葛布,俗是粗葛布,縐是細締布,貯是白而細的麻布,繪是細布,蟪是細疏布,紺是細細布。

葛布、麻布有粗細不同的品種規格、穿用也有嚴格的等級限製。按大類分,15升以下是粗麻布,15升以上是細麻布。其中7-9升的粗麻布是供奴隸和罪犯穿的;10-14升的粗麻布是普通百姓穿的;15升的細麻布叫做緦布,專門用來縫製貴族服裝。漢代《淮南子》說:“冬日被裘劇,夏日服締佇”。即是說貴族們冬天穿的是皮毛呢絨,夏天穿的是精細葛布和苧布。湖南長沙出土的戰國苧麻布,經紗密度每厘米28根,緯紗每厘米24根,約合19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3塊苧麻布,每厘米的經、緯紗密度分別為32-37根和30-44根,約合21-23升,可同現在精細夏布相比。至於30升的緦布隻能做天子和諸侯貴族的帽子。被稱作“麻冕”。

貴重的精細麻布、苧布和葛布,不僅是貴族的重要衣著材料,還成為他們相互饋贈的厚重禮品。一次,齊國宰相晏嬰到鄭國拜訪鄭相子產,送給子產數十匹齊國的名產白經亦緯彩綢,子產則回贈鄭國特產色白如雪的佇衣。

隨著麻紡織的不斷發展,還湧現出一批質量優異、工藝獨特的地方名產和特產。漢代時,四川產的細苧麻布(蜀布)、東南一些地區產的葛布都十分有名。東漢光武帝則特別愛用浙江葛布(越布)。當時尚書令陸閎愛穿越布單衣,光武帝見了十分喜愛,以後就常叫會稽郡獻越布。西南少數民族也產名布,如哀牢地區生產的闌幹細布(苧麻布),織成的花紋像綾錦一樣五彩繽紛。

唐宋後,南方一些地區生產的苧麻布和葛布,工藝愈加精湛和獨特,質量進一步提高。如浙江諸暨一帶生產的“後山布”,是一種很有特色的皺布。所用苧麻紗特別經過加強拈,而拈向又分為S向和Z向兩種。織造時將不同拈向的經紗數交替相隔排列,並且經密緯疏。由於經紗經過加強拈,吸水後先膨脹後收縮,於是在布麵上形成米粒狀“穀紋”。紗的拈度愈大,米粒狀穀紋愈明顯,十分精巧纖細,美觀大方,僅次於名貴的羅(絲織品的一種)。南宋時,靜江府(今廣西桂林地區)織造的苧麻布,織造前先用稻草灰煮練麻紗,並用調成漿狀的滑石灰上漿,大大減少了織造投梭打緯的摩擦阻力,既減少了斷紗,織出來的布又緊密厚實而堅牢。廣西邕州地區生產一種名叫“練子”的苧麻細布,是用當地一種長而潔白細薄的優質苧麻為原料織成的。穿起來清涼離汗,是漢代以來的傳統名品。到宋代,辣子又生產出有花紋的新品種。一匹長4丈多的花束,隻有數錢重。把它卷起來放進竹筒,“尚有餘地”。唐代時,嶺南一種專貢皇宮的葛布,也十分細薄,一尺布還不到一兩重。

20世紀50、60年代以來,新疆等地先後有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大麻布和苧麻布實物出土。除前麵提到的大麻和苧麻“調布”、“腳布”外,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了西魏大麻布做的服裝;甘肅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一幅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的刺繡佛像,兩層絹中間夾著一層大麻布襯裏;新疆塔裏木盆地克子爾明屋佛洞還出土了一塊唐代的黑地白花印花大麻布殘片。

古代麻葛績紡工具及其演變

古代麻、葛績紡工具的發展和演變,經曆了紡專和紡車兩個階段。

要把麻、葛纖維原料加工成紡織品,首先必須將它紡績成紗線。我們的祖先很早就使用一種叫“紡專”的工具進行績麻。紡專在一些古書和文獻中,也被稱作“紡墜”、“紡錘”或“紡輪”等。所謂紡專,是一個陶質、石質或本質的圓盤,叫專盤,中間有一個孔,插入一根杆,叫專杆。績麻的時候,先把要績的麻纖維拈一段纏在專杆上,然後垂下,一手轉動圓盤,讓其向左或向右回轉,即可促使纖維牽伸和加拈,等麻線績到一定長度後,把績好的麻纏到專杆上。如此反複,直至專杆纏滿為止。從湖南長沙出土的西漢紡專中,可以看到古代紡專的大致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