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後,我國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了一整套製取和貯存靛藍的方法,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對這套方法進行了總結和記述,這是世界上較早的製靛技術文獻之一。製靛技術的出現,打破了藍草染色的季節性限製。這是染料生產和印染技術上的重大進步。唐宋時期,靛藍染色更為普遍,唐代還設有“青作”。這是最早的靛藍染色專業作坊。元代後,隨著棉紡織的興起,靛藍染色除席、絲、毛外,又廣泛甩於棉紗棉布,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大。
紅色染料主要是茜草、紅花和蘇枋。茜草又叫蓓草、茹慮或茅鬼,是使用最早的紅色植物染料。《詩經》中多次提到茜草(茹慮)和茜草染色的服裝。茜草在陝西、河南等地種植和利用十分廣泛。種茜的利潤也十分豐厚。《史記·貨殖列傳》說,一個有千畝梔子和茜草的種植戶,其財富和地位“與千戶侯等”。紅花又名紅藍草,是紅色植物染料中顏色最為鮮豔的一種,原產於西北地區,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傳入中原,此後很快在各地傳播種植。到魏晉時期,已經普遍應用,製取和染色技術日臻成熟。《齊民要術》簡要敘述了當時民間製取紅花染料的“曬花法”,認為曬花勝於作餅。宋元後,隨著印染業的加速發展和紅花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原有的搗花絞汁染色方法,已不能適應大量存貯和運輸的需要,紅花染料的固體餅形式逐漸得到推廣。隋唐時期,茜草、紅花兩種染料的製取和染色技術都先後流傳到日本。
紫色染料主要是紫草。紫草染色,須加媒染劑,古代利用椿木灰、明礬等作媒染劑,可得到鮮豔的紫紅色。紫草盛產於山東一帶,春秋時齊桓公愛穿紫色衣服,全國仿效,紫草種植和染色盛極一時。
黃色染料有很多種,春秋戰國使用的主要是藎草和地黃、黃櫨。秦漢後使用的黃色染料主要是梔子、鬱金、薑黃和槐花。梔子廣泛產於南方各地。由於染色簡易,色澤鮮明,因而被廣泛采用。從秦漢時起,一些地區開始普遍和大麵積種植。鬱金因有鬱金香氣,多被用於婦女衣料的染色。
綠色植物染料主要有藎草和鼠李。藎草既是黃色染料,也是綠色染料,用它直接染色可得黃色;用銅鹽劑媒染則得綠色;如用不同深淺和靛藍套染,則可得黃綠色或綠色。鼠李又名紅皮綠樹,國外稱為“中國綠”,是優良的天然染料,在我國東北、西北和南方各省都有分布。但利用鼠李作染料,時間較晚,可能在宋元以後。
黑色染料的種類很多。皂鬥、炭黑,橡子殼等,在周代以前即開始使用。黑色和染黑工藝的社會地位,曾幾次發生變化。西周時,平民百姓被稱為“黎民”,當時的“黎”有“黑”的含義。黑色被看成是一種低賤的顏色。染黑工藝也很粗糙。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按照“五德相勝”說,周朝屬於“火德”,秦滅周是以“水德”滅了“火德”。水德呈黑色。因此,秦始皇崇尚黑色。衣服、旗幟都染成黑色。西漢前期,崇黑的社會風氣仍然十分盛行。漢文帝“身衣弋綈”,即身穿黑色絲綢。文武百官平日也都是黑色禪衣。這一時期的黑色染料生產和染黑技術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東漢後期,社會風氣發生變化,黑色在區分等級的服色中,地位下降。達官顯貴不再穿黑衣服,而是穿紅戴紫,穿黑衣隻是一些下級小官吏。那時“黑”又叫“皂”,所以“皂隸”成了小官衙役的代名詞。同時,平民百姓也多穿黑色布衣,所以百姓也叫,皂衣”。
由於黑色是平民大眾麻布、苧布服飾的主色,黑色染製生產一直十分興盛,用作黑色染料的植物種類不斷增加。隋唐後,五倍子、狼把草、鼠尾草、烏桕葉等都是重要的黑色染料,其中以五倍子最為著名。染製工藝也繼續發展。魏晉時出現了以人造“鐵漿”取代青礬作為皂鬥媒染劑的染黑新工藝。據近代化學分析,染皂鐵漿是醋酸鐵或醋酸鐵與乳酸鐵的混合溶液,它的性能比青礬更好,染出的布帛烏黑發亮,又不損傷纖維。隋唐後,又出現了五倍子、皂鬥等染料分別通過和黃櫨木、蘇木、藍革等染料拚色或套染,改變色調的新技術,使黑係色譜更加豐富多彩。
麻類作物和麻紡織業的地區分布
棉花栽培在全國推廣以後,麻類作物的種植麵積相應縮小,其內部結構和地區分布也發生了變化。
在棉花栽培推廣以前,北方地區的衣著材料主要是大麻,南方是苧麻。由於大麻的纖維較粗,織成的麻布也比較厚,遠不如棉布細軟,棉花大量生產後,北方農戶一般不再大麵積種植大麻和績麻織布,隻是少量種植,用來做魚網、繩索、鞋線、草席經線和麻袋等。苧麻的情況有所不同,它的纖維最強韌,對水溫抵抗力極強,且纖維細長而不縐不縮,富有光澤,既可織成純麻的細薄夏布,又可與蠶絲、獸毛等其他纖維混合,織成各種高貴衣料,是南方夏季服裝最理想的材料。同時,苧麻還可用以製造蚊帳、魚網、縫紉線、鞋線和繩索,這些都為一般家庭所必需。因此,南方一些地區的苧麻種植麵積,除棉花集中栽培區外,並沒有明顯縮小。在那些不適宜植棉或種麻曆史悠久的地區,苧麻的種植還有所擴大。
元明清時期,苧麻和麻布產地,除陝西和河南部分地區外,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各省和福建兩廣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