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處世方略(3)(1 / 3)

鮑叔牙有知人之智,同時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在治理國家上的才能不及管仲,推薦管仲位居自己之上,自己則甘居管仲之下。

如此的鮑叔牙,能夠忍讓、寬容管仲,是因為他的胸懷。虛懷若穀,就會對人多幾分理解,從而增加自己的睿智。這個道理不是不容易明白,而是人們在待人接物上,難以真正地寬大為懷,所以人們往往不能知人或者是不能自知。

生活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準則,但自己的準則應該和全社會通行的準則相一致。這不是對人的苛求,而是建設和諧的社會環境的需要。但人常常自視過低或者自視過高,由此產生的矛盾衝突是屢見不鮮的事情,失去了知人或者自知的平和,多了一份情緒,也就少了一份客觀。從而不能知人,也不能自知。

不能知人,就不能以心相交,咫尺千裏。

不能自知,則會以荒謬障目,執著迷惘。

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意味著不能知人和下能自知將帶來生活的被動,陷自己於膠著乃至事業的失敗之中。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勇於知人,也勇於自知。尤其是自知,所以,現在的人們習慣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因為不能自知,實際上就不能知人。一葉可以障目,人為自己所蔽,也就看不清楚外部世界,自然包括了不能夠知人。

自見者不明

把自知者明的話再深入一步,該是老子說的靠自己的眼睛去看事物,往往看不清楚;自以為是,常常不能明辯是非。

戰國時,趙國的襄子好酒,有一次,連續喝了五天五夜。

趙襄子很高興,對侍從說:“我喝了五天五夜的酒,還沒有醉意,算得上是趙國的國士。”

侍從優莫說:“您還要努力,您喝酒的勁頭比商紂王差。商紂王喝了七天七夜,您隻喝了五天五夜。”

趙襄子一聽,頓時心驚。商紂王因為荒淫亡國,那麼自己大概也會亡國吧。他緊張地問:“我會亡國嗎?”

優莫說:“不會。”

趙襄子說:“我喝起酒來,比商紂王差不了一點,怎麼會不滅亡呢?”

優莫說:“夏桀和商紂王的滅亡是遇上了商湯王和周武王,現在天下全是夏桀那樣的人,而你是商紂王那樣的人,桀紂並世怎麼會滅亡呢?但很危險了。”

趙襄子開始不以自己貪酒為非,而以為是,所以他才在喝了五天五夜的酒以後,很有自豪之感,自譽為國士。這正是自見、自是的結果。

人的自見、自是通常是人思想、行為失誤的本源。

個人的見識是很有限的,偉大的科學家牛頓說他的成功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正是看到並承認個人的見識有限而借重於他人,成就自己的事業。而自見、自是者,大多以失敗告終。西楚霸王項羽是很典型的例子。

項羽稱霸以前以武力脅迫劉邦讓出鹹陽。他進鹹陽以後,有人進言,說鹹陽四麵地勢險要,中間土地肥沃,是建都稱王的最理想的地方。項羽則說,富貴不歸故鄉,好像是穿著漂亮的衣服在夜晚走路,有誰知道呢?他貪圖虛名,自恃己見,放火燒了鹹陽,失去了稱霸的最好基業。

人也應該有執著自見、自是的時候,那就是認定所見、所是的是真理,於是至死不渝地追求。老子沒有這樣說,但他在眾說紛紜的時代執著於“道”,何嚐不是自見、自是呢?

在通常的情況下,自見、自是都是要不得的,老子說的是常理,而不是特例。

自見、自是同時是在自我封鎖,把眾人的意見和公理排斥在自我之外,實際上也是把自我排斥在眾人和公理之外,自尋孤獨,不僅會守寂寞,而且會孤陋寡聞,以是為非,以非為是,那對自我和社會是有害的。

勝人者有力

人生活在社會上,兩種力量的抗衡總是存在。既包括矛盾的正反兩方,又包括正方或者反方本身力量的比較。事物是相對的,莊子主張相對論,說天下最大的東西是野獸秋天毫毛的末端(這時候的野獸毫毛是最細小的),最小的是東嶽泰山;壽命最長的是一生下來就死去了的嬰兒,壽命最短的是傳說活了八百歲的彭祖。莊子並不是故作驚人之語,而是說事物的大小、長短都是相對的。那麼,人們彼此之間力量對比、人自身的矛盾衝突可以說無時無刻不存在,像司馬遷,當社會上的人們議論紛紛,說天與人相互感應,人做了好事天會予以獎勵,人做了壞事,天會予以懲罰。而他心裏就很疑惑,縱觀曆史和現實生活,為什麼做了好事的人並沒有善終,而做了壞事的人倒是安享天年呢?他想來想去,心裏的疙瘩沒有解開。還有,司馬遷本來是忠臣,他為李陵辯護,主要是為了安慰漢武帝,使他食能甘味,寢能安息。沒有想到反麵遭了身體虧缺之禍,於是在生還是死上也有過激烈的思想衝突。

正是基於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自身的行為、思想的比較、衝突,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大。

勝人者有力,勝人者要有內在的智慧。楚漢相爭,項羽勇武善戰,好幾次把漢王劉邦打得狼狽不堪,彭城一役,項羽以精兵三萬破漢軍幾十萬眾,殺漢兵十幾萬人,把劉邦追殺得四處逃竄,父親、妻兒都顧不上。但最終劉邦以善於用人取勝。他曾經說:運策帷幄之內,決勝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草,我不如蕭何:率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我能夠用這三個人,而項羽隻有一個謀臣範增又不能用,這就是我之所以勝利,項羽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就此而論,勝人者有力,有階段之勝,也有終極之勝。常言的誰笑在最後誰就笑得最好,勝人者總是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