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處世方略(3)(2 / 3)

勝人者有力並不排斥外在力量的援助,天時、地利、人和都有助於人們取勝,但人難戰勝的其實是自己。

人性的剛強與軟弱是正常現象,剛強者有軟弱的時候,軟弱者也有剛強的時候。在理智與情感之間,二者的勝與負是交錯發生的。人的理智勝情感或者是情感戰勝理智,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在這方麵失敗的經曆幾乎在每個人的人生中都存在過,不過還是要看最終的結果。司馬遷在遭受宮刑以後,痛不欲生,深感自己再也沒有臉麵去祭掃父母的墳墓。但他一想到這時候死,沒有什麼意義,想到自己的《史記》還沒有寫完,於忍受著人生的巨大羞辱,完成了《史記》,成就了他向往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也使他名垂千古。

自勝者強大,人要能夠戰勝自我,才善於處事不驚或者說從人生的困撓中解脫出來,坦然地麵對現實。這不僅是說人在遭遇不幸、坎坷的時候應該戰勝自我,重新確定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而且在事業順心遂意時也需要戰勝自我,以避免高傲滿足,故步自封,人就會不斷地進取。

老子在教育人們這樣處世的時候,不再沉溺於消極的順應自然之中。

為人己愈有

說人為自己活著,這話未必就錯。

人們的口頭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勸人珍惜光陰,其實是珍惜生命。每個人的生命隻有一次,難得的擁有使生命分外貴重。所以,老莊愛教導人們全身避禍,盡可能不使生命受到傷害。因此,人是不是在為自己活呢?

說人為別人活著,這話也不錯。

人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不單純是屬於自己,而且屬於家庭和社會。人與家庭、社會血肉相連,不可分離。所以,每個人又是為別人活著。珍惜自己,投身社會服務,也是每一個人應該盡的做人職責。

老子很有意思,既要人注重自我,不要和別人的關係親密,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該是多好的事情;又說出“為人己愈有,與人己愈多”的話來,要人關心社會,關心周圍的人們,給人們幫助。幫助別人,自己會更富有;給與別人,自己會更多。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幫助了別人,給與了別人,將會得到別人的回報,於是會使自己更加富有,財物更加豐足。同時,幫助別人、給與別人,自己的精神將顯得更加充實,獲得新的、更多的滿足。這使為人己愈有,與人己愈多始終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性。

老子說這樣的話,想的是均貧富,聖人不是不求積累、把自己擁有的無私地分給別人嗎?它的意義卻不限於此,在社會生活中,人人都可能擁有別人不具有的事物,以自己所有濟人所無,是風尚、襟懷,想這樣做的人也許很多,真正能夠這樣做的人並不多。

這有兩方麵的因素。

一方西是想為人的、想與人的本身為人、與人的能刀有限,心有餘而力不足。

另一方麵是具備能力可以為人的、可以與人的,力有餘而心不足。

隻有心力都能及且有這樣境界的人才能做到。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與人是無限的,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和與人之中,生命更能顯示異樣的光彩。老子要人別光顧了自己,也關照關照他人,可見他的胸懷。

五、言與行

言與行,是人品行的表現形式。

言與行,是人能力的表現形式。

所以,人們常說,聽其言而觀其行;言必行,行必果。

生活對人的改造,使言與行有了複雜的表現形態,言行的一致與言行的分離往往交織在一起。去偽存真是人的願望,但人需要去偽存真的本事,而且要求別人言行一致的時候,自己也應該言行一致。

人的一生,總有些事情值得一做,而隻有抱定一個目標,以決心和毅力貫穿言與行之中,才有成功的可能。人的命運固然有環境和機遇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自我的把握程度,做言論的長子、行動的矮子,隻會使自己一無所成。

言有宗,事有君

從事寫作的人有一句行話:立主題。一篇文章應該有一個主要的思想,也就是現在人習慣說的中心思想。文章沒有中心思想,往往會讓讀者不知所雲,作者也就達不到自己的目的。

說話也一樣,不管對象是誰,總不能夠東一句、西一句,讓聽話的人忽東忽西,恍恍然無所得。老子雖說距離現在有兩千多年了,“言有宗,事有君”的話,即說話要有一個宗旨,辦事要有一個主宰,仍然讓人時時感到很現實,很有用。

同道家學說,老子真的和莊子很有點不一樣。固然是他們兩人都把“道”講得玄虛,講得一些人聽起來就腦袋發暈,但對於生活的態度,莊子把老子消極的一麵發展得登峰造極,舍棄了老子在生活中積極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