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1 / 2)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①,其死也堅強②。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③,其死也枯槁④。故堅強者死之徒⑤,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⑥強則不勝,木強則兵⑦。強大處下⑧,柔弱處上⑨。

【注釋】

①柔弱:柔軟、脆弱。

②堅強:僵硬、呆板。

③脆:脆弱,易折。

④枯槁:枯萎幹硬。

⑤徒:類屬。

⑥兵:軍隊。

⑦兵:遭到砍伐。

⑧下:下降。

⑨上:抬升。

【譯文】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後身體就變得僵硬了。萬物草木生存時是柔軟脆弱的,死後變得枯萎幹硬了。所以說,堅強的東西是趨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是趨於生存的一類。因此,軍隊強大了就無法取勝,樹木粗壯了就會遭到砍伐。強大的事物地位逐漸下降,柔弱的事物地位逐漸上升。

【延伸閱讀】

老子對於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的問題,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他提出的“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的理論,確有其一定的道理。老子看到了柔弱與剛強之間的轉化過程,一些原來柔弱的事物,後來居然戰勝了強大的敵人,因而他的結論是“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這種說法,未免太絕對化了。至少,他沒有將垂死的、腐朽事物的柔弱和新生事物的柔弱區別開來。應該承認,新生的事物雖然柔弱,但能由弱轉強;而垂死的事物的柔弱,卻不可能戰勝剛強,且必定走向死亡。

關於柔弱與剛強之間會相互轉化、弱者最終能戰勝強者這一命題,佛家典籍中亦時有論述。比如,《佛本行集經》第三十一卷所述巨虯與獼猴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

從前,大海中有一條巨虯,它的妻子懷孕了,想吃獼猴的心。因為這個緣故,巨虯之妻身體羸瘦,痰黃宛轉,戰栗不安。巨虯見妻子身體這樣虛弱,便問:“你是患了什麼病,還是想吃什麼東西?”雌虯說:“我想吃獼猴的心,你能弄到嗎?”巨虯為難地說:“我們生活在大海裏,獼猴生活在山林中,確實很難弄到啊!”雌虯歎口氣說:“那也沒辦法了!我現在隻想吃獼猴心,如果得不到,懷中之胎必墮,我的生命也不會久遠了。”巨虯著急地對雌虯說:“賢妻,你暫時等待一下,我現在就設法去弄。”

巨虯從深海遊到岸上。岸邊有一棵大樹,名叫優曇婆羅。樹上有一隻大獼猴,正在枝頭摘果子吃。巨虯見獼猴吃著果子,將近快到樹下了,就馬上討好地向它招呼,用美好的語言說道:“善哉!善哉!您在樹上幹什麼呀,不是太辛苦了嗎?為了搞點吃的忙上忙下,不覺得疲勞嗎?”獼猴回答:“我倒不覺得疲勞。”巨虯又對獼猴說:“您在這裏,吃些什麼東西?”獼猴告訴它:“我在優曇婆羅樹上,吃的是這樹上的果子。”巨虯說:“我和您真有緣,看到您就心生歡喜。我想與您交個朋友,互敬互助。如果願意的話,您跟著我,我將渡到海的彼岸,那裏的森林中,有各種各樣樹木,花果豐饒,有庵婆果、閻浮果、梨拘閣果、頗那婆果、鎮頭迎果等。”獼猴問道:“海洋遼闊,難以越渡,我怎樣才能去那裏呢?”巨虯便說:“我背著您,就能將您渡到彼岸。您現在隻要從樹上下來,騎到我背上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