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1 / 1)

【原文】

信言①不美,美言②不信。善者③不辯④,辯者不善。知者⑤不博⑥,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⑦以為人⑧,己愈有;既以與人⑨,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⑩而不爭。

【注釋】

①信言:真話、實話,誠實。

②美言:華麗的語言,巧言。

③善者:優秀者。

④辯:自我誇耀,能說會道。

⑤知者:有學問、有才幹的人;由於專一,故不廣博。

⑥博:賣弄淵博;所接觸者廣,故不能專攻深知。

⑦既:盡力,盡量。

⑧為人:幫助人。

⑨與人:給予人。

⑩為:施為、幫助。

【譯文】

真誠的語言不華麗,華麗的語言不真誠;優秀者不自我誇耀,自我誇耀者不優秀;有學問的人不賣弄淵博,賣弄淵博的人沒學問。“聖人”沒有什麼積蓄,盡力幫助他人自己就越富有,盡量給予他人自己就越充足。天之“道”是:有利於萬物生長而不去傷害它;“聖人”之“道”是:做了好事而不與人們爭功。

【延伸閱讀】

老子有清醒的頭腦,所以他充滿睿智,觀察事物目光敏銳,提出問題深刻透徹。他臆測到在事物的辯證發展過程中,一些現象會掩蓋其本質,因而就觀點鮮明地將這種現象和本質之間的關係,作為帶有普遍的規律性來揭示。

我很欣賞老子“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的說法。因為人世間的許多誤解,不是能通過“辯”消除的;在特定的情況下,“不辯”反而是最好的說明。在這方麵,漢代公孫弘分寸掌握得極好。

公孫弘在沒有出道之前,生活很清貧,後來做了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隻有一個葷菜,睡覺隻蓋普通棉被。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傣祿,卻隻蓋普通棉被,像一名小文書那樣寒酸,實質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奏是否屬實?”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廷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隻蓋棉被,生活水準和小吏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譽。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孫弘有沒有使詐以沽名釣譽,不是本文所要闡述的話題。他麵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一句也不辯解,並且全都承認,這就是一種智慧!一般人聽到別人批評指責自己,往往會沉不住氣,不是反擊,就是辯解,免不了一場唇槍舌戰。然而,汲黯指責他“使詐以沽名釣譽”,這個罪名不同於其他罪名,它的麻煩在於,無論被指責的對象如何辯解,旁觀者都已先入為主地認為他也許在繼續“使詐”。由於有了這種不信任的氛圍,所以如果公孫弘越是表白自己沒有“使詐”,就越會被人認為是在“使詐”。更何況像公孫弘這樣位居丞相,而生活如此儉樸,確實有悖於官場的常情。按照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一個高官甘願以生活儉樸來騙取清廉的美名,即使是“使詐以沽名釣譽”,也比那些窮奢極侈、醉生夢死的官僚要好。

然而,公孫弘所處的時代,畢竟與今天大不相同。在那個時代,不要求他這樣位列三公的大官,吃飯隻有一個葷菜,睡覺隻蓋普通棉被;他這樣做了,反倒蒙上了一個無法辯解的“使詐”的汙名。公孫弘深知這個指責的分量,如果讓皇帝有一個自己在“使詐”的成見,肯定對自己不利。於是,他馬上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先是不作任何辯解,承認自己確實在“使詐”,確實想沽名釣譽。這樣一來,至少使指責者無法攻擊他繼續在“使詐”,因為承認自己“使詐”,等於表明自己“現在沒有使詐”。由於“現在沒有使詐”的無聲表白,被指責者及旁觀者都認可了,所以也就減輕了自己所承認的“使詐”罪名的分量,甚至還能於無形之中,完全洗刷掉這個罪名。

公孫弘的高明之處,還在於不僅不對指責的內容進行辯解,而且還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讚揚,認為他是“忠心耿耿”。這樣一來,便給皇帝及同僚們這樣的印象:公孫弘確實是“宰相肚裏能撐船”,度量大,勇於接受別人的批評,勇於自我解剖,勇於承認錯誤。真正是虛懷若穀,頗具涵養。

老子“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的論題於今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一個誇誇其談、自我誇耀者往往是胸無點墨之點水蜻蜓,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和尊敬;而一個埋頭苦幹三緘其口者往往才是真才實學的知識智囊,能夠博得廣泛的同情和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