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董蘊、藍軒、鄭磊三人,高道乾隨著神色複雜的董歆,身後跟著提著四貫銅錢的鄭烈,大搖大擺走上人流熙熙攘攘、兩旁店鋪鱗次櫛比的臨安最繁華的主幹道--禦街,他要好好領略一下這天下最為華美之城的魅力。
高道乾一邊觀看禦街上的景致,一邊聽著董歆解說,也不管跟在兩人身後的鄭烈如何。
董歆不僅善談,而且還博聞識廣,對於臨安前前後後的事情都能說得清清楚楚,許多高道乾在後世聞所未聞的事情,在董歆的逐一解說下,都慢慢清晰起來。
臨安,在南宋年間屬於兩浙西路,臨安為路治所在,是大宋四大商港之一。大觀元年升為帥府,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於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九縣。而且這臨安城內不僅是臨安府衙所在地,錢塘、仁和兩縣的縣治也在城內,甚至三個衙門緊挨在一起。就是兩浙西路路治署衙,也離著他們不遠。
紹興八年,也就是公元1138年宋室南遷定都於此。此後便擴建原有吳越宮殿,曾建禮製壇廟,疏浚河湖,改善交通,使之成為整個大宋的行政、經濟、文化中心。
因為宋室南遷倉促,又剛剛經曆靖康之變和金兵南侵,不好再有徽宗時豐享豫大,崇尚奢靡的風氣,高宗明確要求負責承建臨安的官員修建宮殿城桓不得鋪張華飾。高宗這一思想,對臨安城的布局規劃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自東漢以來的所有王朝中,都城都是采取坐北朝南的建築格局,因此,皇城通常位於城北。然而,臨安的皇城卻十分特殊,它的皇城卻坐南朝北,剛好相反,整座臨安城依托群山、河流、平地等自然環境,在舊有城桓基礎上擴建,使城牆隨地形地勢變化而呈現不規則形狀,故有九曲城之稱。擴建後的臨安城南北長約14裏,東西寬約5裏,麵積大概有60平方裏。城市南北展,東西縮,形如腰鼓。
臨安城的內城,也就是皇城,方圓九裏,環繞鳳凰山,北起鳳山門,南達江幹,西至萬鬆嶺,東抵侯潮門。外城南跨吳山,北至餘杭門,右連西湖,左靠錢塘,設城門十三座。整座臨安城氣勢宏大,不輸昔日東京汴梁。
外城門外有多個大型生活用品集散市場,糧食、蔬菜、水果、水產品、肉食等等不一而足,時有餘杭門外魚擔兒,艮山門外絲藍兒,鳳山門外跑馬兒,清泰門外鹽擔兒,望江門外菜擔兒,候潮門外酒壇兒,慶春門外糞擔兒,清波門外柴擔兒,湧金門外劃船兒,錢塘門外香藍兒的歌謠。而城郊更有西麵水,東麵菜,北麵米,南麵柴的專業市場。
在西湖沿岸,則又形成一個中心,這裏樓台沿湖林立,園林鬥豔爭奇,寺觀眾多,正所謂“一色樓台三十裏,不知何處覓孤山”,儼然一處集居住、娛樂、文化、商業於一體的繁盛之地。
臨安在建城規劃中,顯現出將城區按照功能明顯劃分為文化區、官紳區、經濟區,這個意識遠超同時代世界其它城市的規劃意識,被後世譽為“城市化的中世紀革命”。
南宋時期,中華傳統文化得到極大發展,甚至有學者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與天水一朝。”在高道乾看來,這與南宋數量眾多的官辦教育機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因為按照董歆所說,僅僅在這臨安一城之內,隸屬於朝廷的教育機構就有國子監、太學、武學、宗學等,地方教育機構還有臨安府學、錢塘縣學、仁和縣學等等,至於私塾那就更不要說了。這些學府大部分都在城北,隻有臨安府學位於西湖邊。
臨安城內的道路交通,尤為有人文特色,甚至在高道乾看來,這臨安城最為尊重自然,比後世早了近千年就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通過董歆的解說和高道乾一路上自己的觀察,發現臨安城內修建的道路網絡采用河道並行體係,東西向道路大都以禦街為中心,向東西兩邊延伸,溝通臨安城諸城門。與禦街平行的河道有可通舟船的鹽橋運河、市河、清湖河和茅山河四條南北向的河道,四河之上橫跨有二百多座石橋,水陸交通十分便利。
走在人流湧動熙熙攘攘的禦街上,一邊聽著董歆解說臨安城的過往和特點,一邊欣賞著這條南宋甚至也是此時世界最繁華的十裏長街,高道乾的心情隻能用三個字來表述,那就是---爽歪歪!
這條十裏長的禦街,南起皇城北門和寧門,北至臨安的北門餘杭門內,全長四千多米,號稱十裏禦街,是臨安城的中軸線,據《鹹淳臨安誌》記載,鋪設這條禦街一共用了一萬多塊大石板。它是官家於“四孟”時到景靈宮拜祭祖宗的專用通道。
所謂四孟,就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之初。
南宋時,每三年官家都要進行一次為期三天的祭天儀式。首先沿著禦街到景靈宮吃齋祭祖,住一晚後,再返回太廟住一晚,然後再到城外的郊壇祭天,再住一晚後返回皇宮。因為害怕官家車攆把石板壓壞,每次祭祖都要先把石板撤掉鋪上沙子,過後再複原。
既然官家的車駕都不會在石板上碾壓,其它人的車輛就更不允許行走了,這禦街上根本就見不到一輛車,不管是大車小車,還是驢車馬車,影兒都見不到一個。這條十裏禦街,就是一條繁華優雅的步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