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第一個產業(1 / 1)

高道乾臉上陰晴不定地拿著本剛買的《論語》走出《智妙齋》,遠遠看著的董歆心中不由一沉,默默歎了口氣,臉色也不由有些陰沉下來。

《智妙齋》印製的書籍他也看過,對方並沒有因為價錢低就偷工減料,恰恰相反,《智妙齋》印製的書籍都很精美,所用紙張都是冷金箋,甚至用墨都是上好的徽墨,上好的質量和低廉的價格合到一處,這樣的書籍哪個會不買?

見到董歆臉上神色變幻,高道乾這才笑了笑示意董歆引路,他自己對這一個從書齋裏探頭探腦向外觀察著他的十六七的夥計笑了笑,邁步走進書齋。

直到這時,董歆才多少放下心來,帶著高道乾進了書齋,穿過冷清的前廳店麵直接來到裏間客廳。

書齋的東主是個麵容和善的老者,正領著兩人在客廳喝茶,讓高道乾有些奇怪的是藍軒竟然也在,隻是他獨自坐在屋角有些神不守舍地東瞧西望,見到高道乾和鄭烈這才有了笑容。

董歆介紹後,高道乾才知道,老者正是書齋的東主,另兩人中穿皂色公服長相文靜的青年叫藍立,在錢塘縣做孔目,正是藍老頭的族侄。另一人,則是這書齋東主尋來的牙人。

所謂孔目,最初始於唐代,宋代各級官府都有這一職務,專司檢點文字之責,比如各種文書契約都要經手。《水滸傳》中的鐵麵孔目裴宣就是一個孔目。

高道乾和幾人略一寒暄後,書齋東主就直入正題,向高道乾介紹起他的書齋來。

找這孔目和牙人,明顯就是這書齋東主要把書齋急著出手,看得出這老頭是個本分人,沒什麼心機,這讓本想多壓些價錢的高道乾多少心中不忍,略一討價也就罷了,最終以350貫成交。當場辦理了房契等一些手續後,高道乾和書齋東主還有牙人各自畫押按上手印。

終於放下心事的書齋東主,早就收拾好他自家物事,自是歡天喜地地和牙人去辦理稅賦,藍立則和高道乾又寒暄一番後,才拿著高道乾硬塞給他的一貫銅錢喜滋滋地離去。

目送藍立離開,高道乾這才小心滴把還散發著墨香的房契揣進懷中,也不管藍軒和鄭烈,轉身帶著董歆重又走進書齋,他要好好巡視一下這個現在已經真正屬於他的產業。

這個書齋麵積要比《智妙齋》小了許多,可前廳也有八十多平,四周靠牆擺著許多書架、台案,上麵擺放著各類經史書籍,隻不過沒有一個買書的在店內。那個十六七歲的夥計進來時已經見過,此時夥計也知道這書齋換了主人,小心地陪著笑和高道乾打了招呼。

穿過前廳店麵後麵的一道門,是一條連接後院不長的走廊,兩側各有兩間房,其中後麵兩間是客房,另外兩間中的一間是董歆平素辦事的房間,另一間是剛才高道乾來過的客廳,前後兩進合在一處足有三百多平。

方才高道乾就注意到,這個客廳一角有一個木質樓梯直通屋頂,隨著董歆上去,高道乾不由眼中一亮。

屋頂一個巨大的淺木盆中裝滿花土,外圈種植翠竹和十幾株不知名目的木本植物,看著好似芭蕉鐵樹一類植物,翠竹和花卉植物中間是一座造型簡單雅致的竹製涼亭。

因為屋頂麵積很大,小亭和那些翠竹又靠近後院一側,在街道上隻能見到小亭的亭頂和翠竹的尖稍,以至於在街上高道乾全沒注意到這上麵還有這麼一個亭子存在。

小亭中央一張八仙桌,四把靠背椅,站在亭中不僅涼風習習讓人神清氣爽,街道上景物還都盡收眼底,若是閑來無事,坐在這亭子裏飲酒喝茶倒是一個極好的去處。

後院很大,除了幾個存放木料、雕版、紙張的大倉庫,還有三間很寬敞但落滿灰塵的雕版和印刷作坊,看樣子已經好久沒有開工印書了。另外,還有六間廂房供人居住,另外還有一個夥房。

後院院牆四周都植滿槐樹,院子中間一棵老槐樹冠碩大,僅剩的三個雕工正在樹下陰涼處圍著一張八仙桌閑坐,見董歆引著高道乾進來,有些不知所措地站起身,他們已經知道書齋換了東家。

董歆正式介紹後,高道乾又好生安撫了三人一番,才又拉著董歆再次在院子和廳堂裏一一走過,每到一處,高道乾都把需要改動的地方一一指出。

比如,要把書齋的牌匾換過,名字就叫《文萃書局》,門前還要再擺上兩個栽種木本植物的大花盆。店麵也要改動,除了新增一些台案,其餘書架台案,還包括家具,甚至門麵要全部重新刷漆。另外,在屋頂要建一座暖閣。

再有就是,高道乾要董歆再雇傭十個機靈的小廝充做夥計做三個雕工的學徒,還要購買紙張,而且要大開張,也就是後世小版報紙那麼大。對於紙張高道乾還有要求,那就是他要兩麵印刷,所以這紙張不能透墨。

按照高道乾的要求,董歆吸著涼氣告訴高道乾,滿足這個要求那就最好用冷金箋,不過這冷金箋價格要很多。

至於墨錠等一些尋常書局應用之物,就更不消說了,這些都是書局開張必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