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道乾帶著董歆在他的書局前後一頓好轉,足足有小半個時辰,這才和董歆回到客廳裏坐下。
剛一坐下,董歆忽然又起身回到他的房間,一會功夫抱過來一摞賬本,先是一本一本翻看賬目向高道乾報告書齋所剩木料、雕版、紙張數量,成書種類數目等一幹財物情況,接著又介紹書齋原東主給這些人的工錢。
對於董歆向他介紹書局人員的待遇,高道乾並不反感,畢竟這些人在書局做工所為的就是這份工錢。高道乾也很想盡快知道這些人以往的待遇,他也好及早安撫這些人。
按照董歆所說,三個雕工中,專管雕刻繪畫的老何每月十五貫,另兩個專管刻字的張、李二人,每人十貫,夥計五貫,他自己每月二十貫。
雖然高道乾初來乍到,可按照高道乾前世對這南宋的了解,這樣的工錢應該不低。這時節,臨安最低的收入標準應該在每日一百文左右,比如就有記載,在菜市橋下給人殺雞的,一天就能賺百文,而且還是隻管宰殺,不管洗退毛。收入高的要數禁軍,南宋雖然依然重文抑武,可因為要經常打仗,武人的地位要比北宋時高了許多,因此這禁軍的待遇也自然水漲船高,這時禁軍每人月例錢是十五貫。
高道乾要來畫工老何和張李兩人的雕版觀看,兩個雕工的雕版字跡筆畫還算工整,也中規中矩,不過倒也並不如何出奇,倒是那老何畫風古樸精妙,很有他前世看過的《三國演義》連環畫的畫風,直看的高道乾連聲讚歎,當即告訴董歆,從本月起,張、李兩個雕工月例改為十二貫,老何月例增為二十貫,董歆二十五貫。
加了月例錢,按理董歆應該高興才是,可董歆卻苦笑著勸阻起高道乾。
“大郎,咱這書齋生意不好,此時最應先思謀此事,工錢的事還是暫緩為好。”
高道乾自然明白董歆的心思,不想在這個問題上和董歆多糾纏,隻是把手上的那本在《智妙齋》買來的《論語》翻開,指著一處讓董歆觀看,初時董歆沒看分明,隻看見一行字中有一個字是反轉過來的。
董歆苦笑著說道:“這《智妙齋》如此低價出售書籍,想來這利潤也是不好,雇來的雕工竟然如此拙劣,把字都刻反,必是智妙齋舍不得這一塊雕版,沒有重新刻過就胡亂印上出售。”
高道乾搖搖頭:“雕工就是手藝再差,也斷不會把字刻反,而且還是僅僅刻反一個字。”
見董歆還不甚明白,高道乾又指著那刻反的字給董歆看:“你再仔細觀看。”
又看了片刻,董歆猛然一驚,臉上頓時變色,急聲說道:“大郎,你是說這《智妙齋》他們用的是活字印刷?”
不待高道乾回答,董歆又自言自語地說著:“對,他們用的就是活字印刷,否則這刻板一項就耗費極大,他們這書價斷是降不下來。可聽人說,這活字印刷雖然差不多百年前是淮南路畢昇所創,隻是活字印刷一向沒有流傳開來,無人曉得技藝,這百年來咱大宋依舊還是雕版印製,他又從哪裏得來此術?”
對於這被後世譽為中華四大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為什麼一直沒有在宋代推廣開來,以至於流傳後世的南宋書籍文獻差不多都是雕版印刷,高道乾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他大致推測,這應該是作為獨家不傳之秘,或者是畢昇發明的這活字印刷還有什麼缺點,比如泥活字易碎易裂不易保存使用,才沒有流傳開來。後世的活字印刷,還是經過別人工藝改良過的。
對於這些猜測,高道乾不願多想,他要印刷報紙,就必須要使用活字印刷,對於時限性強的報紙來說,用雕版印刷是絕對來不及的,隻有活字印刷才能辦報。
“活字印刷術我懂,咱們書局日後也是用活字印刷。”
見高道乾說他懂得活字印刷,董歆初時一喜,接著又臉含憂色:“大郎懂得這活字印刷自是大好,隻是若《智妙齋》再降價,咱們又如何應對?”
“這好辦。”
高道乾淡然一笑說道:“咱們要印書就印他們沒有的。而且,暫時我還不想馬上印書,咱們先印報。”
“印報。”